如果鹽是你家里最咸的調料,那味精就是你家里最閑的調料。你可能聽過許多傳說——味精吃了會頭疼,不安全。味精到底安全嗎?放了味精的菜里發生了什么?
味精吃多了真的會頭疼嗎?
味精的原料和提煉過程是否健康?味精吃多了頭疼、胸悶等說法是否有依據?記者為此采訪了博士生導師、中原學者、河南省小麥生物加工與營養功能重點實驗室主任黃繼紅。
味精主要是以小麥、玉米為原料,發酵成谷氨酸,提取出谷氨酸鈉,也就是我們說的味精。
據黃繼紅介紹,谷氨酸在生物體內的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占重要地位,醫學上谷氨酸主要用于治療肝性昏迷。谷氨酸參與腦內蛋白質和糖的代謝,改善兒童智力發育,也是營養增補劑。作為營養藥物可用于皮膚和毛發,對頭皮的毛母細胞有營養功能,增強血液循環,有生發防脫發功效,對治療皺紋也有效果。
而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是一種有機鹽,相對應的食鹽是無機鹽,食品工業上,味精是常用的食品增鮮劑,稱為谷氨酸鈉鹽。
“國標2760中,味精可以在調制乳、人造黃油及其類似制品、冷凍飲品、加工水果、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及糖果、發酵面制品、焙烤食品、預制肉制品、冷凍水產品及其制品、鹵蛋、淀粉糖等272種食品中添加。”黃繼紅說。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提鮮,中國菜博大精深,是否還有其他方法?
據黃繼紅介紹,能夠產出“鮮”味的不僅有味精,還包括肌苷酸離子和鳥苷酸離子,如雞精主要成分是味精和食鹽外,也添加有呈味核苷酸二鈉、或者是5’-肌苷酸二鈉和5’-鳥苷酸二鈉。
網上關于味精的食用方法五花八門,有很多禁忌,根據國標2760的標準,只要是需要調味的食品均可以使用味精,只是使用量酌情而定;炒菜、做餡、拌涼菜、做湯等均可加入味精,但需要注意的是,味精在120℃的高溫時會變成焦谷氨酸鈉,失去鮮味。
不明不白“中國餐館綜合征” 中國菜躺槍
20世紀60年代末,一位署名“何文國”的“高級研究員”給《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了一封短信,聲稱自己和周圍的朋友在吃了中餐館的食物后會經常身體麻木,并將這種癥狀稱為“中國餐館綜合征”。當時味精更多用于東亞菜品,導致人們存在一個固有印象——中國餐館做菜會放很多味精,這一事件引發了一系列學術界的研究。比如1969年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篇研究,證實味精正是導致頭痛、灼燒感、胸痛等中餐館綜合征的原因。但這篇論文的實驗方法有很多問題。同時還有另一篇針對味精的研究,并未發現正常攝入量和癥狀之間有任何直接的聯系,但終究沒能為味精正名,這是因為當時西方對味精的排斥基本上是一種種族主義偏見。
最初創造中餐館綜合征這個詞的“何文國”早已被證實其實是白人,華裔的名字也是捏造的,味精名聲受損不僅影響了北美的中餐館,還反過來傳到了味精的故鄉東亞,但味精只是一種普通的食品添加劑,工業上生產味精借助的是現代發酵工藝,從甘蔗中提取。它看似更天然的替代品雞精,按照國家標準也含有至少35%的谷氨酸鈉。人們對味精的認識經過了漫長的科學爭論,也漸漸明確了起來。
網友各執一詞:一方稱味精太冤,一方稱提鮮方式多何必執著于味精
味精上熱搜后也有不少網友為其正名,新浪網友“海牛蕾姆”稱,味精可以說是史上最冤的調味料了,主要生產方式不是提取、不是化學合成,是正兒八經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的,其原料就是玉米等糧食,比白砂糖還純天然,是一種非常健康安全的增鮮劑,只要適當攝入毫無問題。說到底,味精最大的問題就是名字,聽著像是個化學名稱,長得也像“有毒化學品”,再加上之前雞精商家的宣傳,信味精有害的人自然而然就多了。
網友“朱毅”認為提鮮的方法有很多,不必糾結于味精:“味精就百余年歷史,而魯、川、粵、閩、蘇、浙、湘、徽菜,都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蘇東坡不曉味精為何物,東坡肉照樣香中帶甜、酥中透糯;佛跳墻沒有味精加盟,照樣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再說那滿漢全席,席間更是見不到一粒味精的……如此可知,味精不是中國菜調料的開山鼻祖,也不是點睛之筆,更不是標配。鮮,中國菜之所欲也,但非止從味精來。中國的高湯堪稱一絕,中國菜之鮮,絕非味精之鮮所能及。家有味精,或者升級版的雞精,也做不到白水變雞湯,雞湯和味精水哄得過眼睛,騙不過鼻子,更騙不過舌頭。總之,扣著點吃味精,對身體有益無害,不吃味精也沒啥不好的。”
來源: 大河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