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助力“科技館之城”建設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推動北京科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西城區科協精心挑選了首批八個科技內容豐富、科普代表性強的科普場館推薦給愛探索、愛科學的小朋友和大朋友們。繼第一站走進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之后,本次探訪將由西城區科協的孫雯化身西小科,陪同4名西城區小學生,來到活動第二站——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參觀學習,共同探究幾百年前的科學家是如何運用科技,提升當時百姓的生活質量的。

第二站

郭守敬紀念館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坐落于京杭大運河漕運碼頭終點附近匯通祠內,位于中軸線西側,比鄰什剎海,風景宜人

拾級而上,進入匯通祠就是郭守敬紀念館

佟怡天副館長迎接“西小科”和同學們

進入展廳,佟怡天副館長借著廳內儀器,向西小科和同學們生動介紹郭守敬的生平以及他與大運河、與北京城的故事。

佟怡天副館長在介紹天空中的郭守敬星

郭守敬(1231-1316),我國元代偉大的科學家。因其在天文學上的突出貢獻,天上有一顆小行星和月球背面有一座環形山都以他的名字命名。郭守敬一生發明改進過20多種天文儀器儀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簡儀。展廳中的簡儀是縮小版,真正的簡儀很大,人需要站到里面才能進行觀測。同時,展廳還有一臺渾儀。渾儀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制造出來,結構復雜,是由一環套一環的同心圓環構成,好像一個鏤空的球體,這些圓環分別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黃道圈和白道圈。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說過:“立圓為渾”,因此稱這種儀器為渾儀。郭守敬的簡儀提高了觀測的精確度,在當時領先世界幾百年。第一,儀器的觀測視野極大擴展;第二,郭守敬在類似今天望遠鏡鏡筒的“窺管”兩端圓孔上,用細絲線打上十字結,成為“準星”,便于觀測記錄;第三,郭守敬在這臺儀器上,開創性地使用了類似“滾筒軸承”的裝置,使得每個圓環旋轉得更加順暢,比達·芬奇設計滾筒軸承還要早200多年。如此精密的觀星利器,一直在服務于當時的國家,直到清朝康熙四十五年時,被供職欽天監的傳教士當作廢銅融化銷毀。所幸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有件從明代一直保留至今的復制品,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簡儀的樣子。

除了天文,郭守敬還在歷法、水利、工程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卓越成就。比如我們熟知的《授時歷》就出自郭守敬之手,其精確度達到了小數點后四位,與現在的一年計時僅有不足26秒的差異,領先當時世界科技300年。他提出的海拔概念為后來在山東、北京等地開通運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佟怡天副館長介紹郭守敬生平及其主要貢獻(1)

紀念館共設有4個展廳,常設展覽以“世界名人郭守敬·世界遺產大運河”為主題,系統介紹科學家郭守敬的功績。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便是第二展廳的“元大都的水系規劃建設“,及第三展廳的“京杭大運河在北京如何實現終極貫通”。由此可知,北京的水系規劃和大運河的終極貫通是郭守敬之于北京重大貢獻的意義所在。北京城今天的水系格局,在郭守敬元代奠定的基礎上未發生大的變化。而京杭大運河北京段“最后一公里”的貫通,也由郭守敬主持規劃并修建完成,使得南方漕船能夠直接駛入元大都,所以大運河自元朝起,也成為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的生命線。

**佟怡天副館長還給大家介紹了大運河文化的源起。**京杭大運河因其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在無形中也造就了獨特的運河文化,“水上漂來的北京城”便是北京水文化的精辟概括,作為北京三大文化帶之一,大運河文化帶也成為了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而郭守敬紀念館正位于什剎海西海北岸的一座小山上,山下的西海便是元代的漕運終點碼頭——積水潭碼頭的一部分。紀念館所在這個院落建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永樂年間,附近曾有一處德勝門水關,為防京城水患,便在這里建起一座法華寺,也叫鎮水觀音庵,清乾隆年間改名匯通祠。現在在紀念館北側的二環邊,仍立有乾隆題詩三首的匯通祠碑。上世紀70年代修建地鐵2號線時,原始古建筑被拆除,80年代,由清華大學吳良鏞先生帶領團隊主持復建了匯通祠,并在侯仁之、朱自煊等學術大家的提議下,將之辟為郭守敬紀念館,發揮匯通祠位于漕運終點碼頭的節點作用,以紀念郭守敬對于北京城水系所做的貢獻。

佟怡天副館長介紹郭守敬生平及其主要貢獻(2)

紀念館為了向大眾做好科普工作,特別是向小朋友介紹運河文化,推出了不少自編書籍,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介紹郭守敬及其科學成就對于北京的影響,如《大運河長卷:中國大運河歷史地理大百科》《探訪北京中軸線》等。同時,為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紀念館積極創新宣傳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激發館內文化活力,同步推出了多項科普活動,有科普周活動、古代天文科普小活動等,“運河書會”就是其中特別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館內還為大家準備了不同風格的語言導覽,為小朋友準備了生動有趣的互動學習手冊,還有常年持續不斷推出的線上線下教育活動、展覽,通過各式各樣的手段,讓大家認識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

佟怡天副館長發出邀請,歡迎大家都來參觀北京郭守敬紀念館,打卡西城區科協推出的科普新動線活動。

來源:“科普進行時”微信公眾號

來源: “科普進行時”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