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此次考察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學考察。共有20余艘船只,百余人參與。作為科考隊員之一,我感受到這次行動得到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也感到非常榮幸能參與這次科考。
本次科考以目視觀察為主,輔以聲學監測、影像識別和水樣采集,我負責的是聲學監測的一部分工作。每天的日常是布設、回收聲學設備,導出及保存數據,保障設備安全等。一套拖曳式聲學系統包括兩臺聲學儀器、100 m尼龍繩和配重塊等,幾天操作下來,不僅學習積累了考察經驗,還順便鍛煉了身體。
聲學組成員提醒側面船只避讓船尾設備。
(圖片來源:徐春永)
也許很多人在看到相關新聞報道后才了解到長江江豚和此次科考行動。我們為何要“大費周章”地調查長江江豚?為什么要保護長江江豚?以及為保護長江江豚投入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這些問題可能已經縈繞在大家的腦海中。
答疑時間!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點,為什么要保護長江江豚?一方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提倡熱愛生命,敬畏自然,其中所蘊含的良性道德觀和價值觀讓我們對長江江豚的境遇產生共情。另一方面,從生態學來說,長江江豚位于食物網的頂端,是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我們可以將其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理解為飛機上的一顆鉚釘,一旦松動,整個飛機的安全堪憂。除此之外,長江江豚是我國現存唯一一種淡水鯨類,擁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他們可愛的外表、看似微笑的面容讓大家心動,也成為了我們保護他們的動力。
白鱀豚館的江豚E波
(圖片來源:孫曉冬)
其次,我們為何要“大費周章”地調查長江江豚?自2021年2月5日新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發布后,長江江豚正式調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漁業過度捕撈、棲息地破碎化、人類活動干擾等因素影響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稀少,處于瀕危的狀態,亟需大力保護。對此,我們采取了遷地保護、十年禁漁等保護措施,來遏制其瀕危趨勢。本次科考的目的是對其摸底調查,厘清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和分布區域,只有掌握了這些基本信息,我們才能科學地評估長江江豚的種群現狀和發展趨勢,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比如擴大遷地保護水域范圍、限航限速等,持續推動長江江豚保護工作。
科考過程中,我們在宜昌、城陵磯等地發現了大群的江豚,僅僅是看到他們在水中隱約起伏的泳姿,大家就感到莫大的慰藉,此起彼伏的歡呼聲充斥在船頭船尾。
宜昌江段的小群江豚
(圖片來源:當地江豚愛好者)
最后,為保護長江江豚投入的人力物力是否值得?這是一個價值判斷。長江江豚是生物多樣性的代表性符號之一,它本身有著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等。作為長江的旗艦物種,“長江好不好,江豚說了算”,在推進長江江豚保護實踐、保護宣傳的同時,實際上也在帶動整個長江的大保護,長江保護法、十年禁漁的內容中都有長江江豚的身影。如此帶來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以及文化效益是無可比擬的。這也是我們“大費周章”調查長江江豚的初衷。
有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叫“可持續發展”,用在物種保護中,就是避免盲目地提倡經濟開發,要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孟子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在長江江豚科學考察的今天,我們用實際行動在詮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長江江豚的微笑告訴大家,經濟社會發展闊步向前走的同時,也要時常回頭,看看我們的綠水青山。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邱建松(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