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真菌,可能會有人說自己不了解,但要是提到蘑菇,想必大家都會說:

蘑菇啊,我知道,長得像雨傘那樣,我媽經常炒來吃呢!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可是,你真的了解蘑菇嗎?

什么是蘑菇?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類,即擔子菌的子實體。子實體是擔子菌長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樣子很像插在地里的一把傘。地下還有白色絲狀,到處蔓延的菌絲體,這是擔子菌的營養體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溫度與濕度的壞境下,菌絲體取得足夠的養料就開始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初期像個雞蛋露出地面,迅速發育成子實體,有菌蓋、菌柄、菌托、菌環等。成熟子實體的形狀、大小、高低、顏色、質地等差別很大。大的直徑可達40厘米左右,高可達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徑不過半厘米,高不過1厘米。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蘑菇的“傘頂”——菌蓋

菌蓋是子實體最明顯的部分,好像一頂帽子。形狀多種多樣,一般常見的有鐘形、斗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斗形等。菌蓋顏色十分復雜,雖然可以基本上辨別出白、黃、褐、灰、紅、綠、紫等顏色,但是各類顏色中又有深、淺、淡、濃的差異,更常見的是混合色澤。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幼小與老熟時它們的顏色可以不同,中央與邊緣顏色更是常有差異。表面有干燥的、有濕潤的、有粘的,有光滑的、有粗糙的,還有的具有各種附屬物:如纖毛、環紋、各種鱗片等。這些附屬物的形狀,大小、色澤又各有種種變化。菌蓋邊緣的形狀也不一樣,幼小時與成熟后的形狀可以完全不同。成熟后一般可分成內卷、反卷、上翹、延伸等。

周邊有全緣而整齊的,也有呈波浪狀而不整齊或撕裂的。菌蓋表面有皮層。在皮層菌絲里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蓋呈現各種不同色澤。皮層下面便是菌肉,一般由長型的絲狀菌絲組成,有的則由膨大的泡囊狀菌絲組成。菌肉顏色以及受傷后顏色的變化,常因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菌肉多呈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呈淡黃色或紅色等。例如牛肝菌菌肉受傷后多變為青藍色,稀褶黑菇先變成紅色后變黑色,卷邊網褶菌傷后變褐色,而變黑蠟傘傷后變成黑色。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蘑菇的“傘骨”——子實層體

子實層體是長在菌蓋下面產生子實層的部分,有的呈葉狀,叫做菌褶。有的呈管狀,叫做菌管。菌褶呈放射狀排列,向中央連接菌柄的頂部,向外到達苗蓋邊緣、子實層就排列在菌褶兩側,或存在于菌管里面的周圍。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先來講菌褶,經常看見的菌褶顏色,一般是孢子的顏色。幼嫩時一般是白色,老熟后變成各種不同的顏色。菌褶的形狀有寬的、窄的,三角形的。有等長的、不等長的、分叉的等。菌褶之間,有的有橫脈連接,有的在靠近菌柄的一端互相交織成網狀等。菌褶的邊緣通常完整平滑,但有呈波浪狀或鋸齒狀的,也有邊緣粗糙有顆粒狀物的。菌褶與菌柄連接的方式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通常有以下幾種。

(1)離生:菌褶不與菌柄連接,因而在菌褶與菌柄之間有距離。

(2)彎生:菌褶與菌柄連接處稍微向上彎。

(3)直生:菌褶直接與菌柄連接,不向下延長,也不向上彎曲。

(4)延生:菌褶沿菌柄向下延伸。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而菌管可長可短,與菌柄連接的方式一般與菌褶與菌柄連接方式相似。也有離生、彎生、直生和延生等方式,有的容易和菌肉剝離,菌管間也極容易相互分離。但那些不成放射狀排列而類似菌褶的,就不容易相互分離。它們的顏色多樣,與菌管口部的顏色相同或不相同。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菌褶的兩側和菌管的里面布滿子實層。子實層中有擔子、囊狀體等。擔子通常棒狀,有四個小梗,上面各生一個擔孢子。有時只生兩個小梗,產生兩個擔孢子。擔孢子簡稱孢子。它的形狀、顏色、大小、花紋是蘑菇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囊狀體生在擔子間,它們的起源多數如同擔子,分布在菌褶的整個表面,因為它著生位置不同,又給以不同名稱。生在菌褶兩側的叫囊狀體,生在菌褶邊緣的叫褶緣囊體,它們一般都比擔子長,超出子實層外,通常比擔子粗,但也有比擔子細的。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蘑菇的“傘柄”——菌柄、菌托、菌環

菌柄多數生在菌蓋的中央,有的偏生或側生在一邊。菌柄的質地,有肉質,蠟質,纖維質或脆骨質等;有的與菌蓋不易分離,有的極易分離。顏色也有多種多樣。形狀也各不相同,如圓柱狀、棒狀、紡錘狀、杵狀等。長短從1厘米到50厘米,粗細從1毫米到12厘米。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菌柄基部有的膨大成球形。末端有齊頭、圓頭,尖頭或根狀等。菌柄表面特征也有多種,有的有縱行棱紋,有的有溝紋,有的有網紋,有的有陷窩,有的有腺點,有的光滑而沒有任何附屬物,有的有多種多樣的附屬物,如鱗片、碎片、茸毛、顆粒、纖毛等。菌柄有的實心,有的空心,有的填塞。但這些形狀是可隨生長階段而有一定的變化。

子實體在發育早期外面有一層膜包著,這層膜叫做總苞或外菌幕,有的很厚,有的薄些,在子實體發育過程中,膜薄的通常會消失掉,不留什么明顯痕跡;膜厚的大多遺留在菌柄的基部,形成一個袋狀物或杯狀物,這就是菌托。它的邊緣整齊或不整齊,有的不成苞狀或杯狀而成為幾圈殘片,環繞在菌柄的基部。外菌幕的殘片也經常貼附在菌蓋的表面,形成各式各樣的大小不同的鱗片、碎片或顆粒,而成為那個種的特征之—。

(圖片來源:veer圖庫)

而菌環是內菌幕的遺跡。原來菌蓋在發育中,它的邊緣和菌柄連接著,形成一層膜叫內菌幕.這層膜也有厚的、也有薄的、也有成蛛網狀的。子實體長成后,內菌幕常在菌柄上留下一個環狀物,這就是菌環,也可以在菌柄上或菌蓋的邊緣留些碎片或絲狀物。

(圖片來源:veer圖庫)

結語

認識結構是辨識蘑菇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畢竟對于蘑菇這個真菌中的大世家而言,它的成員實在是太多太駁雜了,辨識蘑菇確實是一門大學問!另外,小編在這里友情提示,蘑菇雖好,但很多蘑菇是有毒的,千萬不可以亂吃哦!

編輯:孫晨宇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生命脈動團隊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