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運動不斷“雕刻”著沿途的地貌,這位“雕刻師”從誕生到拿起“刻刀”,是個緩慢又奇特的過程。

孕育冰川的界線

睛朗的夏天,天山和祁連山麓的居民,能清晰地看到一條黑白分明的界線橫過山腰,界線以上是銀光閃爍的冰雪世界,這條界線就是雪線。確切地說,雪線是終年積雪區的下限,在雪線上,每年降落的雪剛好在當年融化完。

一個地方的雪線不是固定不變的,季節變化就能引起雪線的升降,只有夏天時雪線位置比較穩定,每年都恢復到比較固定的高度。由于這個緣故,測定雪線高度都在夏天的最熱月進行。

就世界范圍來說,雪線是由赤道向兩極降低的。雪線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它控制著冰川的發育和分布。只有山體高度超過該地的雪線,每年才會有多余的雪積累起來。年深日久,才能成為永久積雪和冰川發育的地區。

圖1 雪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冰川活動的天平

從天空降落的雪和從山坡上滑下的雪,容易在地形低洼的地方聚集起來。由于低洼的地形一般都是狀如盆地,所以冰川學上稱其為粒雪盆。

粒雪盆是冰川的搖籃。聚積在粒雪盆里的雪,究竟是怎樣變成冰舌的呢?

第一步:雪花經過一系列變質作用,逐漸變成顆粒狀的粒雪。粒雪之間有很多氣道,這些氣道彼此相通,因此粒雪層像海綿一樣疏松。

第二步:有些地方的粒雪很厚,底部的粒雪在上層的重壓下被壓實,發生緩慢的沉降和重結晶作用,相互聯結合并。同時,粒雪盆表面的融水下滲,部分就凍結起來,使粒雪的氣道逐漸封閉,被包圍在冰中的空氣就此成為氣泡。這種冰由于氣泡含量較多,顏色發白,也有人專門把它叫作粒雪冰。

第三步:粒雪冰進一步受壓,排出氣泡,就變成了淺藍色的冰川冰。

第四步:巨厚的冰川冰在本身壓力和重力的聯合作用下發生塑性流動,越過粒雪盆出口,蜿蜒而下,形成長短不一的冰舌。長大的冰舌可以延伸到山谷低處以至谷口外。

圖2 冰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發育成熟的冰川一般都有粒雪盆和冰舌,雪線以上的粒雪盆是冰川的積累區,雪線以下的冰舌是冰川的消融區。二者好像天平的兩端,共同控制著冰川的平衡,決定著冰川的活動。

地球“雕刻師”的“刻刀”

冰磧是冰川搬運和堆積的主要物質,也是冰川改變地球面貌的證據之一。

水凍結成冰,體積要增加9%左右。當融化的冰雪水晚上重新在巖石裂縫里凍結時,對周圍巖體施展著強大的凍脹力,在這樣強大的凍脹力面前不少巖石都破裂了。

寒凍風化作用不僅在山坡裸露的地方進行,在冰川底床也能進行。這是因為冰川底床有暫時的壓力融水,融水滲入谷底巖石裂縫里,凍結時也產生強大的凍脹力。

寒凍風化作用不停地在山坡上和冰川底床制造松散的巖塊碎屑,山坡上的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滾落到冰川上,底床里的碎屑更容易被冰川挾帶著一起流動。冰川挾帶的巖石碎塊通稱為冰磧。

圖3 冰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冰川表面的巖石碎塊稱為表磧,冰川內部的稱為內磧,冰川底部的稱為底磧,冰川兩側的則是側磧。

側磧靠近山坡,巖石碎塊的來源豐富,因而側磧又高又大,像左右兩道夾峙著冰川的巍巍城墻。到冰舌前端,兩側的側磧大多交匯在一起,連成環形的終磧。終磧像高大的城堡,拱衛著冰川,攀登冰川的人,必須首先登臨終磧,才能接近冰川。

并不是所有冰川都有終磧,運動迅速的冰川都沒有終磧,冰川只有在一個地方長期停頓時,才能造成高大的終磧。兩條冰川匯合時,相鄰的兩條側磧合為一條中磧。樹枝狀山谷冰川表面中磧很多,整個冰川呈現黑白相間的條帶狀。

圖4 側磧(Lateral Moraine)、終磧(Terminal Moraine)和中磧(Medial Moraine)

(圖片來源:Morgan Stanley)

結語

冰川的形成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而其自身的不斷運動又使它拿起“刻刀”雕刻大自然。冰川的存在對地球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變暖的今天,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守護這些可愛的“雕刻師”呢?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地球故事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來源: 中國科普博覽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