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增加,生活的垃圾也越來越多。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踐行垃圾分類,才可以將垃圾處理導致的水源污染、空氣污染以及健康威脅降到最低。
作為我國首個進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上海,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明確規定“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實施后在上海各居民小區都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確定了自己小區的投放點和投放時間,這個制度,不僅讓市民改變了以往扔垃圾的習慣,也讓分類投放很快取得了實效。
良好成效的背后,是人們的生活素養隨著時代潮流的轉變不斷提升,更加認可節約適度、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也是人們逐漸看到了垃圾的資源價值與經濟價值,開始“以廢為寶”,“掘金”垃圾堆。
為鼓勵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積分兌換的規則讓許多市民賺到了自己垃圾分類的“第一桶金”。1公斤廢舊報紙積累10分,1公斤廚余垃圾積累2分,200個積分折算15元,能夠兌換洗手液等生活日常用品,或選擇家政保潔等社區服務,除此之外,垃圾還可以“變賣”,使用小程序、應用軟件等方式預約上門回收干垃圾的服務,每公斤干垃圾可以買到0.8元,廢棄易拉罐、書報以及衣服都可以被二次變賣,獲得一筆可觀的“環保金”。
每一項技術的發展和革新都明確釋放出管理部門希望依靠市場化手段推進垃圾分類和減量的決心。
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一個循環經濟產業園,它真正肩負的使命是朝陽區垃圾資源化的最后一站。這座園區是集固廢處理、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環保科教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園區,其焚燒中心利用機械爐排爐焚燒技術和先進的煙氣凈化處理工藝,能更好地減少有毒物質二噁英的排放量;中國環博會成都展上展出的“光選機”,能利用視覺和多維檢測技術,精準識別物料的形狀、大小、顏色等特性,將垃圾從物料中篩分出來,以此提高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程度;在廣州,通過高壓壓榨分選技術,可以實現廚余垃圾的干濕分離。成噸的垃圾變成了有用的“寶貝”,處理垃圾過程中產生的沼氣被轉化成了電能,而廢棄的沼渣經過脫水加工也變成了可用的生物肥料。
這些“黑科技”的誕生,為“掘金”提供了更豐富的可能。“掘金”垃圾堆是垃圾分類從理念走向實踐,從探索走向推廣的不斷嘗試。是一個具象縮影,投射出的是國家對循環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謀篇布局,也是“雙碳”生活背景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是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用得好也能變成寶,我們應堅持實行垃圾分類,讓垃圾“有家可回”。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