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人們主動減少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從而降低碳排放,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簡單來說,低碳生活就是從節儉的角度出發,返璞歸真地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也可以說,低碳生活是一種理念、一種態度、一種責任。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列為“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該行動方案提出,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綠色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低碳生活,你做到了幾種?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做到低碳減排,就要做到低碳生活,從生活點滴做起,節電、節油、節氣、節水,節約一切能源和資源,減低碳排放。

我們用穿衣來說明低碳生活的好處。一件衣服從它還是莊稼地里的棉花、亞麻開始就會消耗很多資源,比如化肥、農藥;在把這些原料生產成各種布料的過程中,又會消耗大量的化學制劑;如果制造過程中有染色或印花等工序,還會加重污染;成衣出廠以后,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即便是使用過程中和廢棄后的處理,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如何有效推動個人碳減排?

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行為能耗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45%—50%,要實現“雙碳”目標,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的碳減排不容忽視。

為了給個人碳減排行為的定量提供依據,今年5月,中華環保聯合會發布了一項團隊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導則》明確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還規定了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適用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以及指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規范的編制等。

個人碳賬戶應運而生。個人碳賬戶是包含了碳排放數據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級評價和場景應用等功能在內的碳減排支持體系,能夠幫助企業和居民算清“碳賬”,提高減排效率和意識。目前,廣東、浙江、上海、四川、河北等地都陸續推出了包括個人碳賬戶在內的碳普惠措施。

北京首個綠色生活碳普惠活動平臺“綠色生活季”小程序也在近日正式上線。平臺成為北京市民參與減污降碳的重要載體,為每個市民建立了個人碳賬本,讓市民綠色低碳行為及時“兌現”獎勵,讓綠色生活的好處“看得見,摸得著”。

中國科協科普部

新華網

聯合出品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