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立強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醫(yī)學美容科,副主任醫(yī)師

審稿專家:譚琦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yī)師

“紅胎記”是兒童常見的皮膚疾患,但是俗稱的“紅胎記”包括哪些疾病?這些疾病又該怎么治療呢?

生活中所謂的“紅胎記”,醫(yī)學上一般屬于血管性疾病。根據(jù)國際血管瘤和脈管畸形研究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2018版的分類系統(tǒng),將血管性疾病分為血管腫瘤和脈管畸形。臨床上常見的“紅胎記”中,血管腫瘤最常見的是良性的嬰幼兒血管瘤,而血管畸形最常見的是單純性的毛細血管畸形,比如鮮紅斑痣(圖1、圖2)。

圖1 嬰幼兒血管瘤(版權圖片,禁止轉載)

圖2 鮮紅斑痣(版權圖片,禁止轉載)

2019年,《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血管瘤和脈管畸形的診斷及治療指南》歸納了以上兩種常見“紅胎記”的診斷和治療原則。下面我們就分別來介紹這兩種“紅胎記”。

嬰幼兒血管瘤是一種起源于中胚葉的先天性良性腫瘤,血管內(nèi)皮細胞過度增生是特征化的病理改變。本病是嬰幼兒最常見軟組織腫瘤,多見于早產(chǎn)兒,女孩多見,最常發(fā)生在頭頸部,因此會影響孩子的外觀和心理。根據(jù)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和合并癥等情況,嬰幼兒血管瘤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風險等級(圖3)。

圖3 嬰幼兒血管瘤的風險等級及分級依據(jù)(根據(jù)部位、大小、合并癥)

如果是高風險的嬰幼兒血管瘤,應盡早治療(最好在出生后4周開始),治療方案上,一線治療為口服普萘洛爾。對于中度風險的嬰幼兒血管瘤,也應盡早的治療,治療方案為早期給予外用卡替洛爾或噻嗎洛爾滴眼液,或脈沖染料激光治療。治療過程中,若瘤體繼續(xù)生長或出現(xiàn)潰瘍等并發(fā)癥,則按照高風險的血管瘤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而低風險的嬰幼兒血管瘤可先觀察,在6個月之內(nèi)每月隨訪復診,如瘤體生長迅速,則按照中度風險的血管瘤治療方案進行治療。

鮮紅斑痣又稱葡萄酒色斑,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血管畸形。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平于皮膚的紅色斑片,常單側分布,壓之褪色,少數(shù)人隨年齡增長表面有增生的丘疹、結節(jié)。鮮紅斑痣在新生兒中的發(fā)病率為0.3%~0.5%。本病皮損位于頭頸部,因此鮮紅斑痣是一種嚴重影響外貌和心理的損容性疾病。鮮紅斑痣在臨床上容易和嬰幼兒血管瘤混淆,需要注意鑒別(圖4)。

圖4 嬰幼兒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鮮紅斑痣)鑒別鮮紅斑痣治療難度較大,考慮到年齡越小,皮膚越薄,病變血管越細,因此本病是治療越早,療效越好。年齡滿1個月,一般就可以行脈沖染料激光治療,但目前激光治療療效整體不佳且存在血管再通復發(fā)的問題,因此對于療效不佳或復發(fā)的孩子,滿1歲后可進行光動力治療。相對于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光動力治療的總體治愈率高于過去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光動力治療較脈沖染料激光起效快,單次治療療效明顯好于脈沖染料激光。

今天的兩個常見“紅胎記”的話題就到這里。下一次碰上有類似疾病的小朋友時,可以試試用這些知識來診斷和給出建議。

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希望每個人都能多了解相關疾病的診療知識,為下一代的健康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血管瘤和脈管畸形學組.血管瘤和脈管畸形的診斷及治療指南.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9,15(5):277-317.

來源: 中華醫(yī)學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