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這句話并不夸張,因為縱觀二戰結束之后發生的戰爭,有一多半都是因為石油。這種黑乎乎的物質,也因此被稱為“液體黃金”。

“黑色的金子”

那么,按理來說,在多年的消耗之下,石油應該臨近“枯竭”了,可是它似乎沒有變少卻在變多。明明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何能夠越用越多呢?是不是人類從一開始對石油的判斷就出錯了?

石油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能源

石油的形成

石油作為一種能源,本質上是一種烴類混合物,其質地比較粘稠,是深褐色的。由于在工業領域當中的需求很大,所以一度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這也是為什么世界各國要爭奪石油資源的根本原因,畢竟在現在這個背景下,只有工業領域強悍,說話才硬氣。

石油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能源

雖然石油的爭奪是從上個世紀開始才初見端倪的,但是人類發現和開采石油其實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

比如四大文明古國當中的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早在那一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開采利用石油的方法。

石油的開采方式示意圖

值得一提的是石油被定性為不可再生能源雖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爭議。比如堅持生物成油理論的人和非生物成油理論的人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大家都覺得自己的理論更有道理,而他們代表的正是不可再生陣營和可再生陣營之間的對抗。

生物成油理論認為,現在的石油是地球在不斷演化的時期當中形成的,原材料是動物和植物尸體的有機質分解。簡單來說,歷史上不僅有著典型的“成煤期”,還有典型的“成油期”。

生物成油理論示意圖

非生物成油論則表示,地球上根本沒有這么多用來形成石油的“生物原材料”,所以石油本身石油地殼當中的碳氫化合物向上滲透形成的。不過由于這種理論的“bug”還是比較多的,所以支持者相對生物成油理論來說明顯更少。

綜上所述,目前絕大多數人都堅持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并且也相信石油在人們無休止的開采之下會變得越來越少,直至“枯竭”。可是,現實的情況似乎與之相反,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誰在給地球偷偷“添油”?

石油總儲量是在不斷增加的

為什么石油越用越多?

隨著人類的工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對于石油的需求自然也就更大,在這種情況下不僅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就連油價也是一路飆升。就這樣,這些黑色的粘稠液體,成為了人人爭奪的“寶藏”。

世界上不少國家甚至因為在本土發現了石油,從而“一夜暴富”,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土財主,相信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個國家是誰。

各大地區石油儲量對比圖(單位:億噸)

不過人類是非常擅長“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繆”的,所以大家一邊在享受石油資源的同時,也在思考石油會在什么時候枯竭。

從上世紀開始,每隔幾年就會有人跳出來預言石油的枯竭時間,比如在1972年時,羅馬俱樂部就發布了一篇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指出像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會在人類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在持續的消耗之后走向枯竭。

對于石油枯竭,美國也表現得十分認同。可是,石油似乎沒有如他們所說的正在減少,反而有增多的情況,這又是為什么呢?

石油學家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論

首先是因為當時人類認知中的石油儲量和現在探明的石油儲量之間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在上世紀時,受限于勘測技術和國家科技發展程度不同,許多國家的石油都沒被發現。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誤以為腳下一畝三分地發現的石油就是全世界的石油了,由此理所當然地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將會很快就枯竭。后來,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石油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表現,使得不少人都關注到了它身上的“商機”。

全球石油產量的變化曲線圖

在勘測和開采資金投入更多的情況下,石油的探明儲量變得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給了大家一種石油沒有變少反而變多的錯覺。畢竟從探明儲量的變化上來看,石油確實是在“變多”。

當然,油田的數量變多了,消耗也不甘示弱,二者達到了某種相對微妙的平衡。

全球各大區的石油儲采比示意圖

其次就是新能源的出現,石油雖然是“工業血液”,但是人們為了不讓工業在未來因石油枯竭而死亡,所以一直在努力尋找新能源代替石油。

雖然目前能夠完全替代石油的能源尚未出現,但是大量的新能源也擠占了石油的一部分市場,使得它無法再像從前那樣一家獨大了。

以美國的頁巖油為例,它的日產量在2009年還是25萬桶,而到了2015年時日產量已經達到了500萬桶。

美國原油與頁巖油的產量示意圖

在這種情況下,石油的需求量遠不如前,在需求減少的情況下,消耗的速度也會減少。因此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就表示,在石油枯竭之前它的需求就會先“跌入谷底”。

最后就是關于石油成因的爭論,目前有不少科學家將生物成油論和非生物成油論結合在了一起,認為石油的形成與這二者都有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石油也許有一部分確實是屬于“可再生的”。

形成石油至少要200萬年的時間

綜上所述,我們對石油變化產生的錯覺,是各種原因共同導致的。但是隨著第四次能源革命即將到來,石油確實會從頂峰墜落,這是必然的事情。

就像木柴、煤炭從頂峰跌落一樣,畢竟石器時代的結束,從來都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只要人類一直在探索,科技在發展,那么總會有“后浪”將石油拍在沙灘上。

新能源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四次能源革命

大家都知道石油雖然從目前的使用感受來說,還是非常好用的,但是它的弊端對于現在人類發展的要求也很致命,那就是相當不環保。

在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人們漸漸都意識到了必須立即減少碳排放,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就是貢獻溫室氣體的主力軍。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曲線圖

因此,人們急需尋找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用它們來替代污染較大的石油。目前不論是風能、太陽能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并且這些年電車的興起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明顯的趨勢。

不過,如今的電車還是有不少問題存在的,所以很多人都選擇觀望,不敢下手。但是只要科學家讓下一代電池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不僅價格低供能還充足的話,那么石油的需求量將會進一步減少。

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和滲透率均快速增長

就像曾經盛極一時但是卻在技術沖擊之下匆匆退場的“諾基亞”一樣,任誰也想不到它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被干趴下。

只能說時代的洪流不會顧及任何人的感受,如果抓住了機遇,那么哪怕是豬站在風口也能起飛。但是若是錯過了機遇,那么投資再多也會血本無歸。

現在的石油就處于這個不上不下的位置,雖然還沒有被新能源完全替代,但是市場份額卻屢屢被分割,前來“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石油的地位早已不像上個世紀那么風光了。

石油的地位降低有利于環保

如果可控核聚變研究在近幾十年之內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那么石油的退場將會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早。這大抵就是科技發展的意義吧,只要探索不停,人類在短期之內就不會因資源匱乏而走上絕路。當然,對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我們依舊要警惕,過于樂觀和悲觀都是不可取的。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關注CHN九象科技,通過科普,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太多奇妙無比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