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尾蜥最初是由約翰·愛德華·格雷(John Edward Gray)于1856年描述。其屬名是拉丁文“閃爍”的意思,因格雷描述它們身上的鱗片展現多種色彩。種小名是“斑馬”的拉丁化形態,指其有像斑馬的斑紋。它們的尾巴可以抓住物件,幫助攀樹,故名猴尾蜥。
猴尾蜥是石龍子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成體可以長達80公分以上,更特殊的是,猴尾蜥是極少數純樹棲的石龍子,它們的四肢發達,爪子銳利,尾巴可以任意卷纏枝葉,發揮第五肢的作用,并且也失去了自割的能力,可以說已經脫離一般地棲石龍子的特征而完全適應了樹棲的生活,遲緩的行動和偽裝良好的體色,讓這種夜行性的石龍子得以在森林中繁衍而讓掠食者難以發現。
外貌樸實的猴尾蜥在中國臺灣地區是一種常被忽視的石龍子,事實上CITES已經禁止野生個體貿易,同時,猴尾蜥可能不久會由CITES II提升至CITES I的地位。
文章來源:中國陸棲野生動物救援網絡
編輯:Pierre
來源: 中國陸棲野生動物救援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