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檳榔的危害沒有宣傳中的那么大”
流言內容:只要少嚼檳榔,健康風險其實并不高。
真相解讀:
早在2003年,檳榔已經被定性成一類致癌物,部分國家也已經將檳榔列入毒品行業。檳榔中的檳榔堿通過臉頰黏膜吸收后,能在短時間內生效,會讓食用者身體發熱、欣快愉悅,并且可以持續兩到三個小時,容易使食用者出現依賴性。常吃檳榔,會導致多種癌癥,很多人因嚼檳榔導致口腔癌,必須切除部分面部,更嚴重的會導致喪命。因此,檳榔及檳榔制品已經在多地被要求下架。
來源:頭條辟謠
2、“長期戴口罩會得肺結節 ”
流言內容:口罩原料包括石油產品熔噴布,經光照或者揉搓會產生顆粒物,吸入肺部可導致肺結節。
真相解讀:
只有PM2.5-PM10的小分子顆粒物才能被吸入肺泡進而引發肺結節,實驗表明,口罩在強紫外線照射和反復搓捻下,都未檢測出小分子顆粒物,因此不用擔心。事實上,正確佩戴口罩還可保護我們減少吸入有害物質。
來源:頭條辟謠
3、“做核酸用的脫脂棉簽易吸附環氧乙烷”
流言內容:脫脂棉簽經環氧乙烷消毒后,吸附大量環氧乙烷,常接觸可能致癌。
真相解讀:
首先,我們平時做核酸用的“棉簽”,其實正規名稱是“采樣拭子”,用的是尼龍纖維、聚氨酯及 ABS 塑料等材料,并不是脫脂棉。這些材料有助于采樣,且對環氧乙烷吸附性并不強。其次,環氧乙烷是廣泛使用的低溫滅菌劑,有成熟嚴格的滅菌流程,衛生巾、紙尿褲、口罩等等都常用環氧乙烷進行消毒,經放置后環氧乙烷會自行揮發,含量降至安全水平。此外,還有很多采樣拭子,經過檢驗滿足采樣的需要,但并未經過滅菌流程,就更不用擔心環氧乙烷了。
來源:科學辟謠
4、“無糖月餅真的無糖”
流言內容:標注無糖的月餅可以多吃點,不用擔心長胖。
真相解讀:
根據專業檢測機構對市場上多款無蔗糖糖醇月餅的檢測結果顯示,個別無蔗糖月餅宣稱無蔗糖,但仍檢測出較低含量的蔗糖,并檢測出較高含量的葡萄糖、麥芽糖等其他糖。而部分糖醇月餅可能引起消費者的誤解,因其標簽顯示添加了葡萄糖。選擇無糖月餅時,不要選擇配料里能看到白砂糖、食用葡萄糖、蜂蜜等成分的月餅。而代糖月餅也要限量食用,因為月餅中含有較高的淀粉、油脂,食用后仍會轉化為葡萄糖,多吃不利于健康。
來源:頭條辟謠
5、“常喝葡萄酒能保護心臟”
流言內容:葡萄酒中含有能保護心臟的白藜蘆醇,常喝有助于健康
真相解讀:
白藜蘆醇對心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相關研究大多都局限于動物實驗,白藜蘆醇的最佳劑量尚未在人體研究中得到證實。某些研究中提到根據白藜蘆醇對動物的有效劑量推算到人類,對于人的有效劑量為1克/天。但有數據顯示:紅葡萄酒的白藜蘆醇濃度為0.361-1.972毫克/升,要想通過喝紅酒滿足每天攝入1克白藜蘆醇,那需要喝掉幾百瓶紅葡萄酒??紤]到酒精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喝酒補白藜蘆醇可能弊大于利。再說,白藜蘆醇不只存在于葡萄酒中,葡萄、蘋果、藍莓、李子、花生中也都有,不見得非要喝酒。
來源:科學辟謠
6、“清洗海鮮易感染‘食肉菌’且無藥可救”
流言內容:洗海鮮時被可怕的食肉菌感染后會導致壞死性筋膜炎,是不治之癥。
真相解讀:
這種情況很罕見,不用過分擔心。“食肉菌”也叫“噬肉菌”,可借由食物或者傷口造成感染,導致皮下深層軟組織的嚴重感染,造成壞死性筋膜炎。但這主要發生在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慢性健康問題的人群之中,比如糖尿病、酗酒、惡性腫瘤等。對于不存在以上情況的人士,如果傷口污染不嚴重且及時正確處理,發生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極低。處理海產品時可戴上手套,避免被劃傷。若不小心受傷,對于小且表淺、無嚴重污染的傷口,可使用抗生素軟膏預防感染。處理傷口后,需關注傷口狀態和身體狀況,必要時就醫。
來源:騰訊較真
關于科學流言榜
由中國科協發布,每月組織專家召開榜單評審會,綜合時效性、危害性等標準,甄選出熱點流言進行特別解讀,并全網推送。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平臺支持:騰訊較真、微博辟謠、頭條辟謠、抖音、老爸評測、網易健康
評審專家名單(以姓氏筆畫為序)
劉茜 北京天文館研究員 科普影片編導和科普作家
陳鵬 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主任
熊斌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副教授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