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莉莉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 主任醫師

審核:賈雪梅 南京市婦幼保健院 主任醫師/副院長

2008年,德國科學家豪森證實HPV與子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這個觀點一經提出,人們對于HPV的關注便一下子多了起來。同時,許多女性在檢查后發現有HPV感染,覺得特別恐慌和害怕。

那么,HPV到底是什么?子宮頸又為什么會感染HPV呢?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HPV是什么,它的特點有哪些

HPV是指人乳頭狀瘤病毒,它是一種球形的DNA病毒,經常會引起人們皮膚和黏膜的增生性病變,如尋常疣、扁平疣(俗稱“瘊子”)、絲狀疣、掌跖疣、生殖器疣(如尖銳濕疣)、乳頭狀瘤等。

與其他病毒相比,HPV的特點明顯。

HPV在人體的患病部位分布比較廣泛,對人體皮膚和黏膜中的鱗狀上皮“情有獨鐘”,但一般不會產生病毒血癥。

HPV“個頭”非常小,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與其他病毒一樣,HPV需要寄生在人體的活細胞中,利用宿主的細胞物質進行復制、增生。

HPV“家族成員”比較多,目前已經發現了100多個HPV型別。

當然,不同的型別引起的臨床表現也是不相同的,而根據患病部位和這些臨床表現的不同,HPV又可以分為:皮膚低危型、皮膚高危型、黏膜低危型。在這些型別中,有40個以上的型別與生殖道有關,其中最為常見的感染部位就是女性的子宮頸。

二、HPV更容易感染女性子宮頸

首先,子宮頸的位置讓HPV更容易“入侵”。

女性的子宮形狀就像是一個“倒置的梨”。上面看起來寬大的部分叫做子宮體,是女性孕育新生命的場所,而下面近似圓錐的部分是子宮頸,是精子進入、經血排出和胎兒娩出的重要通道。

子宮頸上端與子宮腔相連,下端則在陰道處開口,使子宮腔與外界建立起了一條通路,同時也成了HPV感染的切入點,讓子宮頸更容易成為被感染對象。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其次,“黏液栓”保護功能的下降會讓子宮頸暴露在危險面前。

子宮頸管內覆蓋的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分泌黏液形成“黏液栓”,將子宮腔和外界隔離開,阻止了病毒的侵入。另外,這些“黏液栓”中有一定的免疫物質,大大減少了病毒的破壞性。

但“黏液栓”會隨著卵巢激素水平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例如,排卵期時,“黏液栓”就會變得越來越稀薄,這樣雖然有利于精子通過,但它的保護作用也因此變弱,讓HPV有了“可乘之機”,使子宮頸被感染的概率增大。

再次,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更容易感染HPV。

子宮頸的外口上覆蓋著復層鱗狀上皮細胞,保護著子宮頸不被各種病原體入侵。可是,當生殖道炎癥、流產、手術等情況使子宮頸發生損傷或炎癥的時候,HPV就會乘虛而入,進入子宮頸鱗狀上皮的基底層細胞,不斷增生,逐漸感染其他鱗狀上皮細胞。

HPV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易生存,而女性的下生殖道,尤其是陰道和子宮頸剛好符合了HPV的生長條件,成了HPV滋長的“溫床”,HPV可以在這個地方“潛伏”很長的時間,一旦免疫力低下,它就會出現癥狀。

因此,無論從生理位置,還是生理環境來講,子宮頸都是最容易發生HPV感染的部位。

三、HPV的主要感染方式

1. 性傳播 性傳播是HPV感染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性生活比較活躍,有多個性交對象和不潔性生活史的的年輕女性更易感染HPV。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 密切的皮膚接觸感染 如果與被HPV感染的人進行接吻或陰道部位的直接接觸,也可感染HPV。

3. 間接傳播 日常的皮膚接觸,如擁抱、握手、共用坐便器或與被感染者共同淋浴是不會被傳染的,但如果皮膚有傷口,間接接觸了被HPV污染的物品,也有被感染的風險。

4. 垂直傳播 如果母親患有HPV,在分娩的過程中,嬰兒在通過產道時,發生損傷可能會被感染。

5. 醫源性傳播 醫務人員在治療或者護理HPV感染的患者時,因防護不到位,也容易造成自身感染。

人體可以通過啟動自身的免疫機制來清除HPV,尤其是一些低危型別的HPV。因此,絕大多數的生殖道HPV感染是一過性的,約90%的HPV會在6個月至2年消退,僅少部分高危型HPV,如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等會持續感染,且還會整合到被感染者的細胞里,經過長時間的持續作用才會引起子宮頸癌。

因此,完全不必要談HPV色變。只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是要注意經期及同房前后的清潔衛生,正確使用避孕套、加強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積極接種HPV疫苗,就可以幫助有效降低HPV感染的風險。

當然,我們也不能太過于輕視HPV,切記,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按時體檢、積極治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