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平臺集中發布州橋汴河遺址屬重大考古發現,截至2022年7月,州橋遺址新發現共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0000多件,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17處,宋代堤岸石壁巨幅長卷,三尊銅像,北宋、金、元、明、清瓷器標本5.6萬余件,數量巨大,很是震撼。那么此次發現有何意義?大河網記者采訪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周潤山。
印證北宋東京城作為大古都城市的布局形制,反映中華城市文明演變進程
州橋及汴河遺址發掘成果明確了其在東京城內的地理位置,為研究東京城布局提供了重要坐標,印證了開封城市中軸線(御街)千年未變的事實。
州橋在御街及汴河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最終演變成了天街上的禮制建筑,對金元明清都城布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北宋時期的州橋是一處繁華的商業中心,見證了北宋東京城由坊市分割走向坊市融合的歷史過程。明代州撟的規模、結構、功能,同樣再現了明早期開封作為陪都的一段歷史。
州橋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璀璨明珠
作為運河珍貴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州橋是大運河(汴河)文化遺產的重要標志。
大運河是一條流動的文化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北宋時期,汴河托起了北宋東京的盛世繁華,其連通黃河、淮河兩大水系,通往江南,州橋與汴河遺址保存完整,肌理清晰,內容豐富,見證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的繁榮,其發掘填補了運河開封段遺產點的空白,對補充大運河遺產名錄具有現實意義。
中華文明中城與河共生共存辯證關系的真實體現
北宋時期,汴河分流了黃河約三分之一流量,不但補充了汴河水量不足,保證了航運,繁榮了東京城,還降低了黃河泛濫的概率。金元以降,黃河改道靠近開封,洪水多次泛濫沖入城內,有天災,更多是人禍,明末1642年黃河決堤,洪水灌城,城毀人亡,是開封城市歷史上最悲慘的歷史事件。
千百年來,黃河既哺育造福了中原人民,但有時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中華文明正是在這種多次災禍磨難中走向成熟,在世界上熠熠生輝。
自戰國大梁以來,黃河洪水的多次泛濫,使開封城地面普遍抬升了8~10米,州橋遺址中的橋摞橋、路摞路,是開封形成立體疊壓型城市“城摞城”奇觀的真實再現。州橋遺址是中國大河文明的有力見證,揭示了黃河與開封古城共生共存的關系。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標識。北宋時期的州橋建在汴河與御街的交匯點上,“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規模宏大,雕飾華麗,北仰宣德樓,南望朱雀門,南北是天街,州橋以其在東京城內特殊的地位與影響,成為宋代文人仕宦爭相吟詠的對象,王安石、梅堯臣、范成大都留下了千古絕唱,借州橋表達了家國情懷,鄉情鄉愁。
州橋遺址的展示,激發了人們對傳統優秀歷史文化研究的濃厚興趣,是增強歷史自覺和堅定文化自信的生動教材。
展示宋代精美絕倫的建筑雕刻藝術
海馬、瑞獸、鶴禽、祥云生動自然,栩栩如生,與宋代文獻記載高度吻合,再現北宋東京宏大繁榮歷史場景。
按已經出土石刻面積計算,推測僅石岸雕刻面積就達約330平方米。北宋時期是我國石刻藝術成熟的重要時期,州橋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龐大的規模、全石結構,成為展示建筑石刻藝術的理想高地。州橋石刻雕刻于宋代中晚時期,代表了宋代最高浮雕藝術水平。
記錄了古都開封的歷史脈絡,揭示中原文明歷史進程
州橋遺址出土了5.6萬多件瓷器標本,涵蓋了宋代以后的眾多窯口。瓷器的種類和數量既反映了運河航運輻射的范圍,也反映了開封城市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水平,為研究中國制瓷業的發展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另外,瓷器上內容豐富的文字、紋飾,是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宗教、建筑、科舉、市井生活的重要材料。
州橋及汴河遺存地層關系清楚,遺存本體肌理清晰,出土遺物豐富,建筑、雕刻、瓷器可觀性強,向人們展示了一處宏大、生動歷史場景。
州橋及汴河遺址發掘成果使得開封的運河文化、黃河文化、都城歷史不再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紙面與文字,更有實實在在的文物遺存作為歷史見證,仿佛看見了當年大運河上舳艫相接,來往繁忙的航運,又如看見了大駕鹵簿儀仗盛大的出行場景,還有州橋相國寺萬姓交易的繁榮,也有徽欽二帝屈辱投降、經過州橋百官痛哭的凄慘場面。如果說大運河映射了中華幾千年風云變幻歷史,那么州橋也見證了開封千年的興衰沉浮。
來源: 大河網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