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中常有“小行星撞地球”,現實中有了“地球派航天器撞小行星”。

26日,美國宇航局(NASA)的航天器,故意撞擊了一顆小行星,以測試“小行星撞地球”防御技術,改變小行星軌道,這叫做動能碰撞。

NASA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為保護地球免受小行星撞擊威脅的測試任務。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空間探索部門負責人博比·布勞恩說:“對人類來說,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天。”

這次任務中的主要角色是,DART航天器,DRACO導航相機,LICIACube立方體衛星以及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

DART:

太空飛奔十個月

一生只為那一撞

以22530公里的時速,瞄準小行星迪莫弗斯,一頭撞去,天地瞬間寂滅,我連撞擊聲也沒聽到。

如果在地球,如此速度會發出巨響并燒成火球,而在太空,沒有空氣,沒有這樣的聲勢。

我長得有點方,1.2米×1.3米×1.3米,但有兩只翅膀,展開8.5米,用了新型太陽能電池陣列技術。

撞擊時,我體重570公斤。

迪莫弗斯比我大百倍,直徑160米,質量估計480萬噸。這一撞,就像小雞撞石臼。

撞擊時刻,也是我的最后時刻:

2022年9月,美國東部時間26日19時14分,北京時間27日7時14分。

我的綽號叫DART,按慣例是用全名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單詞首字母組成的。DART的意思是飛鏢,或者猛沖。

我是2021年11月23日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出發的,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我送上了天,飛行中用了新技術太陽能離子推進系統。此前人類已測試了7年。如今,高潮時刻到了。

在太空走了整整10個月。我這一生的唯一使命,就是專程奔向距地球1100萬公里的迪莫弗斯,撞它一頭。

這一撞,是人類古往今來試圖撞偏自然天體運行的第一撞。

難以形容的瞬間輝煌。

DRACO:

陪你,DART,陪你同歸于盡

同時撞向迪莫弗斯,同時撞了個粉身碎骨。我和DART,10個月不離不棄在太空飛奔,一剎那同歸于盡。

我的工作是導航和定位,用自主實時導航算法的新技術,將DART導向小行星,確定撞擊的地點以及地質狀況,并抓拍撞擊前迪莫弗斯表面的高分辨率圖像,傳回地球。

我的綽號是一個長長名字的縮寫:Didymos Reconnaissance and Asteroid Camera for Optical navigation(迪迪莫斯偵察和光學導航小行星相機)。

當DART展翅,我是它的一只圓圓的大眼睛。我是一部窄角相機,孔徑208毫米,視野0.29度,目光很專注。DART一門心思去撞,我則不斷拍攝,每秒一張,連起來像一段視頻。撞擊前一小時拍到的小行星還不過是光點,接著就越來越大了。

小行星上的石子灘模樣的畫面,是我撞擊前2秒拍的,距小行星12公里。最后一張是撞擊前1秒拍的,只顯示了一小溜石子灘。此時在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任務控制中心,信號丟失,屏幕呈紅色,興奮的人們鼓掌狂叫蹦跳。

LICIACube:

你們去撞,我先跳車了

DART撞擊時體重570公斤,但去年發射時體重610公斤。因為撞擊前15天,11日,我跳車了。

我是意大利航天局送來的,名叫Light Italian CubeSat for Imaging of Asteroids(輕型意大利小行星成像立方體衛星,綽號LICIACube)。

我視力很好,可以拍黑白照,也可以拍彩照,因為我有兩只眼睛,是兩部相機。一部叫做LEIA,是窄視場全色相機,一部叫LUKE,是寬視場RGB相機。

LEIA和LUKE是電影《星球大戰》中主角的名字,又是我的名字縮寫。

在撞擊前跳車,當然是預先設計好的。我需要在安全距離觀察撞擊效果:撞擊3分鐘后,我從40公里到80公里處掠過迪莫弗斯,拍攝撞出的噴射羽流,拍攝小行星撞癟的坑。

韋伯太空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和NASA的露西探測器,也遠遠地圍觀。

我雖然沒撞碎,但也是即拋型的命運,以后將在太空無所事事地閑逛,人類會叫我“太空垃圾”。歐洲空間局會派太空船赫拉過來,取代我。

Dimorphos:

本以為就這樣天荒地老

誰料被撞了一下腰

我才是本片的主角。

我叫迪莫弗斯(Dimorphos),以前我一直是配角,繞著迪迪莫斯轉,我倆繞著太陽轉。迪迪莫斯直徑780米,而我只有160米。據說,我倆名字的意思都是雙胞胎。

自古以來,我們就這樣安靜地轉啊轉,以為一直會以這樣的姿勢,沉默地轉到天荒地老。

但在1996年4月11日,約瑟夫·蒙塔尼發現了我們。他是美國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太空觀察研究員。

我從配角升到主角,是因為人類決定撞我。

人類有個執念,總認為小行星會撞地球。研究說,恐龍大滅絕,就是小行星撞地球的可怕后果。人類設想種種手段對付,改變飛向地球的小行星方向,或者摧毀小行星。

我行走的軌道,可能偶爾接近地球軌道,但太空無窮大,我對地球的威脅概率無窮小。也許正是沒有威脅,人類才選擇了我。當然,也因為我身體比迪迪莫斯小,可能撞得動。

要撞出我原來的軌道,縮短1%。這樣我只能在新的軌道上繞迪迪莫斯轉了,以前每繞一周11小時55分鐘,以后可能會縮短10分鐘。那么,以后要繞更多圈了,頭暈。

據說,人類會用地面望遠鏡觀察迪迪莫斯的明暗周期驗證效果,我經過,它會暗。這也是人類選擇撞雙胞胎小行星的原因,NASA科學家斯塔特勒說我是“完美的自然實驗室”。

直徑大于140米,軌道距地球軌道750萬公里以內,這樣的小行星,地球人視為潛在威脅。NASA認為,未來100年內有實質威脅的小行星還沒有。將來萬一有小行星撞向地球,人類用撞我的這一招,不知是否對付得了。

記者 鐘松君 綜合報道

來源: 都市快報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