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暖濕氣流,造就了喜馬拉雅山南麓常年綠樹蔥郁,鮮花盛開。有人提出: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條隧道,甭太寬,50公里,讓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直接通到塔里木盆地,那將是多少個魚米之鄉(xiāng)??!

忍俊不禁的同時也讓我們思考,以今天的工程技術(shù)條件可以實現(xiàn)嗎?

世界最高的十大山峰,八座在喜馬拉雅山脈上,另兩座在臨近的喀喇昆侖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世界第一高峰,是中國與尼泊爾的界山。

事實上即使把整個喜馬拉雅山脈推平,印度洋暖濕氣流也到不了里木盆地。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中間位置,素來雨量稀少、氣候干旱,冬冷夏熱,但在眾多戈壁荒漠當中有一片地區(qū)卻是例外,那就是伊犁河谷。河谷之內(nèi)水草豐茂、四季如春的氣候拜誰所賜呢?說出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竟然是萬里之外的北大西洋暖濕氣流。這股氣流從大西洋出發(fā),途經(jīng)地中海、中東、穿越中亞抵達新疆,此時已是強弩之末,盡管如此仍舊能夠創(chuàng)造出伊犁河谷這樣的人間仙境。那么近在咫尺的印度洋氣流如果沒有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為什么還不能抵達塔里木盆地呢?

喜馬拉雅山脈不是坐落于平地上的山脈,其底座是青藏高原,即使人類有能力把喜馬拉雅山脈鑿穿,季風也翻不過青藏高原。

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邊的歐亞板塊擠壓,由此引起昆侖山脈和可可西里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并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形成了如今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約45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東西平均長約2500千米,南北平均寬約1000千米,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東為橫斷山脈,南面和西面為喜馬拉雅山脈,北面為昆侖山脈。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積大,阻擋了北方的冷空氣進入南亞,也隔絕了印度洋溫暖潮濕的空氣。

如果要在青藏高原上做文章的話,需要多少爆破點?勘探、設(shè)計、運輸、施工要準備多少年?普通的爆破技術(shù)還管不管用?動用核彈的話要留下多少污染?這些都是現(xiàn)階段無法解決的難題,因此也就不存在工程的可行性。

即使技術(shù)條件允許,工程可以進行,季風翻越高原進入新疆,就一定是好事嗎?

中國大部分水系發(fā)源于青藏高原,如果暖濕氣流覆蓋西北,突然增加的水汽必然使青藏高原雨水泛濫。而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暴漲的河水一路向東,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平原豈不是要變成一片澤國?

南北相通后,屆時溫暖氣流還沒北上,冷空氣或許就已經(jīng)南下,這樣將改變恒河平原的氣候,屆時印度人將看到大雪紛飛、恒河結(jié)冰的壯觀景象。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歷經(jīng)兩億多年,無論地理、水文還是生態(tài)都是在漫長的過程中逐漸達到平衡的,突如其來的改變可能會在某一點取得短期經(jīng)濟效果,但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卻是數(shù)代人都彌補不了的。所以暫且不論從技術(shù)上是否可以改變自然,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懂得敬畏、尊重生態(tài)。

有沒有一個方案,不炸山,盡量不影響青藏高原的氣候,可以改變塔里木盆地的環(huán)境呢?有人提出:在喜馬拉雅山脈架設(shè)一千個抽風機,用一千條管道連接到塔里木盆地,把濕潤的空氣抽過去,到達末端進行冷凝成水。

這個思路可能借鑒了西氣東輸,南水北調(diào)工程,是否可行,只能小心求證,一步一個腳印了。

(聲明:本文來源地圖帝,轉(zhuǎn)載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yè)用途,所有轉(zhuǎn)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進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