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駕崩第二年,秦二世把十七個兄弟(包括之前的扶蘇)全部誅殺,公子將閭等三兄弟想見秦二世,卻被逼自殺。公子高自知跑不了,便求秦二世把他葬在秦始皇陵旁。就連十個姐妹也磔死于杜,始皇子女只剩秦二世一人。其他大臣死者更是不計其數,一時咸陽附近十室九空,沒死的也逃了。
為了補充軍隊缺員,秦二世從北方征調五萬精銳南下關中。
北方萬里長城,三十萬大軍如果站成一排,平均一里三十人,14米左右站一個人。長城的防御主要是駐守關隘、要塞,三十萬人都捉襟見肘,抽調五萬之后,要從各郡縣征調正卒。
秦朝兵役,男子22歲冠禮,從23歲起成為更卒,每年在當地服兵役三天,相當于現在的民兵集訓。如果不想參加軍訓,出300錢請人代替。因此產生了一種職業,專門替人服更卒兵役的人。秦漢時期各種游俠高人多,有些人忽然就冒出來成了統兵作戰的將軍,這和他們常年保持服役狀態有關。男子30歲之前,必須服正卒兵役。正卒第一年在郡縣本地服役,第二年到京師或邊郡服役。當然如果交足夠的罰金,可以免除兵役,只是代價相當大。
秦漢時期,什長及其以上才算軍官,才有俸祿,伍長及士兵是沒有俸祿的。正卒一般都不是軍官,第一年表現極其優異,可能成為屯長(軍職十四品,統兵50人)或什長(軍職十五品,統兵10人),也就有了俸祿。第二年立下戰功,還可以繼續升遷。
對大多數正卒來說,兩年退役時,大概率仍然是伍長和士兵。這時正卒可以選擇繼續服役,這就是常備軍,要56歲才能退役。也有不少人選擇留下,可能家鄉沒有親人,或雞鳴狗盜之徒無顏回去,或想要建功立業,等等。
漁陽郡在燕山上,常年遭東胡烏桓部落侵擾,因關中抽調減員之后,烏桓的活動更加頻繁。按計劃漁陽郡要從各地征調兩千正卒入伍,漁陽太守派了兩名都尉(軍職四品),前去中原接應這兩千正卒。這兩千人并非來自同一地方,而是分布在各郡縣。比如陳勝來自南陽郡陽城縣(今河南方城),吳廣來自陳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
兩名都尉一個從南陽郡出發,一個從陳郡出發,在泗水郡會合。
公元前209年七月,隊伍走到泗水郡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募兵人數達到900,在去往漁陽的途中還會有1100正卒加入。
正卒與服勞役修陵墓的囚徒有本質區別,地方正卒是正在服第一年兵役的軍人,由于北軍調走五萬,這批軍人就提前去邊郡服役。服勞役多是永久性的,和做奴隸區別也不大,辛苦程度和死亡概率比正卒大得多,而正卒在邊郡服一年兵役就可以回家。
其實在公元前210年十月,也就是9個月前,劉邦就落草為寇,但不敢起兵。當時劉邦押送數百囚徒前往驪山服役,剛走到臨近的豐縣就跑了不少人。劉邦沒有起兵,而是解散隊伍,帶了十幾個死忠,在芒、碭山間落草為寇。劉邦不起兵,和他手上囚徒的素質有很大關系,這些人和陳勝吳廣的正卒,戰斗力無法相提并論,劉邦解散隊伍是正確的選擇。
(聲明:本文來源地圖帝,轉載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所有轉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系我們,我們會進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