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之所以被稱為營養素的寶庫,是因為它含有的營養素種類比較全面,包括蛋白質、脂類、維生素、礦物質、生物活性物質等,最值得一提的是蛋白質,量高質優,可以說是動物性食物中蛋白質的佼佼者。雞蛋提供的能量值適中,且蛋白中所含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組織蛋白質最為接近,適合人體需要,易于人體吸收,吸收率可達98%以上。

雞蛋的營養價值這么高,它還有哪些秘密是我們不知道的呢?

蛋殼為什么會有不同顏色

市面上常見的雞蛋蛋殼顏色,有褐色、白色、粉色和青色。同為雞蛋,為什么蛋殼還能長出不同的顏色呢?蛋殼上色其實是在雞蛋離開母雞的最后一道工序中完成的。在這道工序中,卵(蛋黃)離開子宮進入輸卵管下端,蛋殼腺上皮細胞分泌的色素,主要沉積在蛋殼表面。雞蛋排出母雞體外后,就形成了我們看到的蛋殼顏色。

至于形成的顏色會有不同,那是母雞蛋殼色素分泌不同造成的。沉積在蛋殼上的色素主要由原卟啉Ⅸ、膽綠素和膽綠素鋅螯合物等3種成分組成。它們比例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蛋殼顏色。原卟啉Ⅸ形成褐色、黃色或粉色,是褐色蛋殼中的主要色素。膽綠素及其鋅螯合物容易形成綠色,是綠色蛋殼中的主要色素。

蛋殼色素的形成與沉積受多個基因共同決定。合成原卟啉Ⅸ的能力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所以蛋殼顏色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也就是說,不同品種的雞產的蛋,蛋殼顏色就會有所差異。這就如同人類的皮膚有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一樣。當然,蛋殼顏色還在一定程度上受母雞年齡、健康狀況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

哪種烹飪方式營養價值最高?煮、蒸、煎、炸是我們常用的雞蛋烹調方法,雞蛋中的大部分營養物質受烹調方法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是脂肪和膽固醇卻受到了影響。它們對溫度、氧氣非常敏感,容易被氧化。

本來膽固醇、脂肪都躲藏在蛋黃中,外面由蛋清、蛋殼的保護,氧化程度非常低,但是當我們把蛋殼打碎,蛋黃暴露在空氣中,再加上烹調時溫度上升,尤其是加油的烹調方式溫度更高,隨著時間推移膽固醇、脂肪的氧化程度就會提高,吃了這樣的雞蛋,就增加我們血管內皮損傷的危險,從而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按照膽固醇、脂肪被氧化的嚴重程度由輕到重的順序是:煮整蛋、煮荷包蛋、蒸蛋羹、炒雞蛋、煎蛋、裹蛋液煎炸,所以,水煮整蛋是最理想的烹調加工方法。

關注CHN九象科技,通過科學,你會發現這個世界有太多奇妙無比的事情。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