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炯

審核:劉茜

最近,江門中微子實驗的項目進展屢屢進入人們的視線。中微子是什么呢?江門中微子實驗又是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呢?我們就來說說這方面的內容吧!

關于中微子的故事比較長,我們分成兩集來說。第一集,我們先說說中微子的發現歷史和與它相關的兩樁“失竊案”。

中微子是一種被預言出來的粒子,就像海王星那樣,人們先意識到它的存在,再去現實世界里尋找它。人們預言海王星,是因為天王星的遲到早退。提出中微子又是為什么呢?我們得從第一樁“失竊案”——“能量失竊案”說起。

人們研究核輻射時發現,β衰變放射出的β粒子的能譜是連續的。就是說,放射性原子核發出的電子的能量不是個單一確定的值,而具有從零到某一上限的各種動能。這讓科學家們十分困惑,按理說,從原子核里丟出一個電子,電子往東,原子核往西,二者都是確定的粒子,那么,電子的能量就應該確定。可是,實驗室的數據明明白白,而且沒有發現其他輻射能夠做平這筆帳。

這個案子難倒了不少物理學“警官”,連大神玻爾都懷疑到一些世界運行的基本法則,打算承認β衰變中的能量、動量及角動量不守恒了。

另一位大神泡利則認為,只要β衰變的能譜有個上限,事情就應該還沒有嚴重到推翻基本法則的程度,而只是有個身手麻利、反偵察能力很強的竊賊偷走了能量。他提出,在β衰變時,原子核除了放出電子之外,還產生了一個當時的科技手段探測不到的中性粒子,帶著能量偷偷溜走了。

泡利先是把這個假想粒子命名為“中子”(Neutron),但是很快就尷尬了。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咱們現在公認熟知的中子,搶走了“中子”(Neutron)這個名字。泡利預言的粒子只好換個新名字:“中微子”(Neutrino)。

人們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中微子。終于,1956年,萊因斯和柯溫在一個核反應堆旁,用400公斤的氯化鎘水溶液和4200升的液體閃爍體做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明確地找到了中微子,并且和理論符合得很好。這個“能量小偷”被抓獲歸案時,距泡利對它的預言已經過了26年,令人欣慰的是,此時泡利仍然在世。

我們身邊的中微子其實非常多,每個人的身體,每秒鐘就有3百萬億個太陽中微子高速通過。但我們對此卻渾然不覺,因為中微子的質量極小,而且是電中性的,在宇宙的四種作用中,它只參與引力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由于質量極小的中微子表現不出什么引力,而弱相互作用的作用距離又非常短,所以中微子在穿過一般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難以檢測,在它們面前,整個地球乃至太陽都算是透明的。穿過地球那么厚的物質,100億個中微子只有一個能被截留。

我們常常聽說“暗物質、暗能量”這些詞。暗物質說的就是不參與電磁作用、不發光也不吸收光的物質。中微子就是暗物質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但它不是咱們從公眾媒體上聽得最多的那類“暗物質”。那個是理論認為的構成宇宙質量的主體部分,但是速度非常慢,不像中微子以近乎光速移動,所以,那些被稱為“冷暗物質”,而中微子則是“熱暗物質”。

跑個題,和中微子比起來,同樣電中性的中子多了個強相互作用,并且中子的質量相當大,能攜帶很高的動能。如果一個中子束擊中咱們的身體,就會撞壞不少原子核,造成輻射病,后果還是比較慘烈的。所以,大家還是要躲避電離輻射(情況不多,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而對視我們如無物的中微子不需要恐懼。

回到中微子的話題上來,它這樣一位反偵察能力超強的“能量竊賊”,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雖然中微子非常不愿意插手紅塵事務,但它還是有極小的概率參與弱相互作用。只要這個概率不為零,基數足夠大,就還是能捕捉到它。

科學家用的攔截設備,通常是做一個大池子,里面裝滿透明度極高的液體攔截劑,周邊布置一圈圍觀群眾——光電倍增管。假如有個中微子在極小的概率加持下,撞上了攔截劑里的某個原子核并發生了反應,那么這個原子核就會隨即衰變,發射出光子,被光電倍增管監測到,我們也就間接地看到中微子了。

人們通常還會在液體閃爍攔截劑里摻雜一些用來俘獲中子(沒打錯,是中子)的特定元素,比如鎘或釓。中微子撞上液體閃爍劑里的某個質子,發生反應后,會產生一個中子和一個正電子。正電子先和附近的電子湮滅,閃光一次,速度較慢的中子則要經過一段時間再被鎘或釓這些摻雜原子核俘獲,新原子核隨即衰變,再閃一次。這種綁定的雙閃信號特征鮮明,可以極大地降低干擾,提高中微子俘獲事件的置信度。

中微子被發現后,隨即帶來一系列新問題。大家對這個性格高冷、脾氣古怪的明星寵愛有加,對它的研究很快就牽扯出了第二樁“失竊案”,在這個案子里,中微子自己走丟了。

20世紀60年代,戴維斯領導的Homestake實驗中,觀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流量和標準太陽模型不符,只有理論值的三分之一。1988年,梶田隆章和他的兩位導師在神岡實驗中發現,因宇宙射線轟擊大氣頂層而產生的中微子也比預期的少。這兩個發現分別被稱為“太陽中微子問題”和“大氣中微子反常”。

前面說過,中微子的提出,是從“能量失竊案”開始的。現在,案犯自己被頭套麻袋偷走了,又出了“中微子失竊案”,這畫面真是莫名喜感。

解釋“中微子失竊案”的理論,其實早在案發前就有人提出了。中微子在最初的標準模型中被認為靜質量為零,但如果不為零呢?科學家預言,靜質量不為零的話,就可能出現“中微子振蕩”現象,就是說,一種中微子在飛行時能變成其他中微子,轉變概率與它的能量和飛行距離有關,變過去還能變回來,所以叫“振蕩”。中微子探測器只能探測某種中微子的話,就會感覺數量比預期的少。

現在已知的中微子有三種。一種總是和電子一道產生,被稱為電子中微子;一種總是和繆子(μ子,可以視作一個加重版的電子)一道產生,叫做繆中微子;到2000年才發現的第三種,總是和陶子(τ子,超重版的電子)一道產生,叫做陶中微子。我們把它們稱為不同“味”的中微子:電子味的,繆子味和陶子味的。新鮮出鍋的太陽中微子都是電子味的,如果我們能檢測到它變成的其他味,是不是就能破案了呢?

1996年起,梶田隆章主持的超級神岡實驗開始運作。這次的中微子探測器具有識別中微子運行方向和味的能力。1998年,超級神岡實驗發布探測結果。探測表明,來自探測器下方的繆中微子明顯少于來自上方的。這個差異意味著什么呢?上方的繆中微子是從頭頂的大氣層產生的新貨,而下方的繆中微子是從地球另一頭的大氣層產生、再穿越一個地球跑來的。雖然地球在中微子眼里算是透明,但地球的直徑卻不可忽略,來自下方的繆中微子在穿越一個地球的距離后,自身發生了改變。因此,超級神岡實驗以確鑿的證據發現了大氣中微子的振蕩。

在后來的SNO實驗中,“太陽中微子失竊案”也宣布告破。這次實驗使用了重水作為攔截物,重水可以探測全部三種味的中微子,而不像“失竊案”案發時的探測器那樣只能檢測電子味的。SNO實驗結果表明,中微子總量符合太陽標準模型的預測,但電子中微子確實“丟失”了——因為它們從太陽跑到地球的途中,變成了其他味的,在“失竊案”時逃過了檢測而已。

關于中微子的發現史,我們就先梳理到這里,以后咱們再了解一下對它的其他研究,以及中國所做的研究工作吧!

出品: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來源: 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