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帽鞋襪,家居用品,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紡織品。而在選購時,廣大消費者除了會看顏色、款式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材質。總的來說,絲、棉、麻、毛等天然材質就很受大眾歡迎,相對應的,含有綸、錦、粘膠等字樣的化纖和人造材質,就會被無情嫌棄。可是,純天然面料的優勢究竟是什么呢?化學和人造纖維真的很差勁嗎?這些固有概念,是不是該換換了?

在解開這些問號之前,先給大家做一個基本科普:紡織品的最基本單位是纖維,按照來源分類,紡織纖維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見圖1)。這張圖片很重要,后面會用到。

圖片

圖1 紡織纖維分類

(注:作為紡織纖維的大麻是一類大麻酚活性成分含量很低的麻品種,不屬于被禁止種植的品種。在我國,這類纖維用大麻通常還會采用英文Hemp的音譯“漢麻”,避免造成市場誤解。)

01

歷史悠久的天然纖維

解決了人類衣不蔽體的困窘

天然纖維為人類發展提供了最初的遮體和御寒材料。在5000年前的印度次大陸,人們就開始用棉花纖維紡紗線;古埃及時期在尼羅河流域,亞麻就被人類廣泛種植,用來制作服裝;我國勞動人民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種桑、養蠶、抽絲、織絲,并形成了獨特的絲綢服飾文化。目前,棉纖維、麻纖維、毛纖維和蠶絲纖維(簡稱棉麻絲毛)仍舊是大家日常服裝和紡織品的主要天然材質,這些天然材質各自的優點突出,但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圖片

02

產量驚人的化學纖維

和不依靠石油的人造纖維

區別于大自然的動植物賦予人類的天然纖維,化學纖維是一類通過化學方法而制得的纖維,化學纖維按照原料和組成成分的不同分為:化學合成纖維、人造纖維(通常又稱再生纖維)、無機纖維(見圖1)。化學纖維的歷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1893年人類發明了第一種化學纖維——粘膠纖維的生產方法,從此化學纖維的家族成員便不斷擴大。

圖片

圖蟲創意

面對名稱非常“學術派”的人造纖維,我們應該如何區分呢?大家在購買紡織品和服裝時常見的以“綸”結尾的纖維一般都為化學合成纖維,例如滌綸、錦綸、腈綸、氨綸、丙綸等。合成纖維是以小分子的有機化合物為原料,經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合成的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大部分合成纖維的源頭都是來自石油,石油化工系統經過層層提取、分離,得出生產這類纖維所需要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采用石油原料的化學合成纖維有時候也會被稱為“石油基纖維”。從產量上來說,合成纖維是化學纖維乃至整個紡織纖維家族里最大的一個品類,2019年我國合成纖維的產量達到5400多萬噸,占化學纖維家族的比重高達92.8%;而同期我國棉花產量為590萬噸,蠶絲產量僅6.8萬噸。

圖片

人造纖維是以纖維素和蛋白質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經化學加工制成高分子濃溶液,再經紡絲和后處理而制得的紡織纖維。再生纖維經常又被稱作“人造纖維”,在服裝中最常見的再生纖維有粘膠纖維(又稱為人造絲或人造棉)、莫代爾纖維、萊賽爾纖維(又稱為天絲)等。人造纖維直接采用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不消耗石油資源,纖維性能也與化學合成纖維不同。

圖片

03

缺點也是閃光點

化學纖維一直在努力

化學纖維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紡織品和服裝的品種和性能,常見的紡織品和服裝使用的化學纖維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賦予了產品一些有別于天然纖維材質的功能和特點。

圖片

雖然化學纖維有著各自的缺點,但這些“缺點”卻往往被充分用來開發特定的產品。例如滌綸的顯著特點就是親水性能差,這使得滌綸面料具有易干的特點,很多高品質速干類運動服裝的材質都是用的超細滌綸,超細纖維被織造成面料之后,纖維之間形成毛細管的虹吸效應,會加速纖維表面的汗水蒸發,保持運動中的人體表面干爽舒適;而萊賽爾纖維的原纖化特點,則被用來生產具有桃皮絨風格的織物。

圖片

圖蟲創意

很多消費者都有一種誤區,認為天然材質棉麻絲毛才是面料材質中yyds,但這種觀念其實也應該變一變了。

我國是化學纖維生產和研發方面的強國,化學纖維的產量占世界的比重達到70%以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消費理念的變化,化學纖維也處在不斷改進之中,主要表現在功能性和舒適性的改善上。以產量最大的滌綸為例,滌綸的結構特點導致其具有吸濕性差、易起靜電的特點,為了改善滌綸的這一服用缺點,研發人員從改善纖維的結構著手,采用多種物理和化學手段對常規滌綸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進行改造。在常規滌綸的基礎上,通過對分子結構進行改造而開發出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纖維和PTT(聚對苯二甲酸三亞甲基酯)纖維。PBT纖維的柔軟性、耐磨性和彈性都優于常規聚酯纖維,其染色也更容易;PTT纖維的回彈性則更優、易染色、色牢度高,并且具有耐氯性和抗紫外線的優點。

圖片

圖蟲創意

研發人員還開發出“仿棉型滌綸”,是具有棉纖維優點的滌綸,其親水性得到明顯改善。仿羊絨滌綸則是借鑒仿棉型滌綸的經驗而開發出的具有羊毛纖維特點的滌綸,它的表面、截面均為蜂窩狀微孔結構,細度與羊絨接近,并具有羊絨般輕柔細膩的手感和良好的吸濕透氣性。仿羊絨聚酯纖維可以純紡,也可以與其他纖維混紡,其價格只有天然羊絨纖維的1/3。研發人員通過各種工藝方法,還開發出具備吸濕快干、抗起毛起球、抗菌、抗紫外線、阻燃等差別化功能的滌綸,使之能適應消費者對服飾功能性的需求。

圖片

圖蟲創意

04

取長補短 強強聯合

天然+化學 1+1>2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特點被充分認識之后,人們在產品開發中往往通過混紡或者交織的工藝,使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的優點強強聯合,從而達到1+1>2的效果。最為常見的例子就是滌棉混紡面料,通常采用65%的滌綸和35%的棉纖維混紡織造而成。滌棉混紡面料的強度、耐磨性和保型性優于純棉面料,同時又兼具了一定的吸濕性和柔順手感。

舉個例子:傳統牛仔褲采用全棉粗紗織造,雖然吸濕性好,但缺乏彈性,貼身效果不佳;而高彈力牛仔褲則是采用棉紗和氨綸紗交織的產品,交織入高彈性的氨綸紗(通常在3%-5%)之后,就可以獲得彈性牛仔面料,貼身舒適,在保證了牛仔服裝的特殊風格基礎之上更增添了舒適性。

圖片

圖片來自網絡

再舉個例子:上圖是一張市售運動襪的產品成分說明,這雙運動襪的面料是由棉、聚酯纖維(滌綸)、大麻和氨綸四種纖維混紡而成。棉纖維保證了運動襪的親膚、吸濕功能;聚酯纖維提高了運動襪的強力和耐磨性;大麻纖維具有與生俱來的抑菌性能,為運動襪提供了抑菌防臭功能;氨綸則提供了運動襪的彈力,使其跟腳面更貼合舒適。這樣一雙運動襪可謂綜合了四種纖維的特點,來為穿著者提供最佳的體驗。

圖片

圖蟲創意

05

了解是啥?靠“查、摸、問

選擇用啥?要符合場景需求

按照國家強制性標準的要求,紡織品和服裝的水洗標要明確標示產品的材質成分。消費者在日常選購時可直接翻看水洗標作為參考。此外,手感和目測也是消費者可以用來鑒別纖維材質的方法,不過這就需要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一些經驗。

此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詢問銷售人員來獲得對產品材質的了解,正規品牌的紡織品和服裝銷售人員都經過專業的纖維材料知識培訓,可以給消費者提供購買建議。其他的纖維鑒別方法還有顯微鏡觀察法、燃燒法、溶解法等,這些方法一般都是在實驗室檢測中采用,會對產品造成一定損害,并不適用于日常選購。

圖片

圖蟲創意

隨著紡織品和服裝產品的市場分類越來越細化,消費者在日常選購時可遵循一條“場景需求”定律,即根據使用場景的需要來選擇紡織品和服裝。其實,紡織品和服裝在設計和生產之初,研發和設計人員在選擇產品的材質時就已經充分考慮了產品的使用場景:人體的生理變化和需求(例如出汗、保暖、透氣、防水、抗菌、防曬等)和外部環境的特征(例如炎熱、寒冷、雨雪、大風、日曬等)。

例如,夏季的日常穿著一般選擇棉質面料、絲質面料、麻質面料等;大量運動的情況下,應選擇具有吸濕速干功能的化學纖維制成的運動服裝;日常貼身服裝可選擇棉質面料和莫代爾面料,親膚性好;外套類的服裝可選擇滌綸和錦綸材質的,尤其是戶外服裝,這類化學纖維的高強力和耐磨性可提供較好的穿著體驗;床品和毛巾類的家紡產品對親膚性和吸濕性要求較高,一般更建議大家選擇棉質的;被子一類有填充物的家紡產品,填充物可以選擇棉纖維、羊毛纖維、高卷曲的化學短纖,這些材料在保暖性方面都很突出。

圖片

圖蟲創意

作者 | 宋立丹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 產業研究部咨詢工程師

審核 | 張 杰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總工程師

本文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圖片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