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民間一直有祈求龍王降雨的民俗活動。眾所周知,雨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幾乎是所有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唯一方式。降雨可以灌溉農作物,利于植樹造林,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灰塵,可以降低氣溫等等好處。
但任何東西都是適可而止的,不是越多越好,降雨也是如此。雨下多了,可能會影響植物生長,會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會造成水土流失等等。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能預知天氣情況,還能做到人工降雨、人工消雨, 那這些是怎么做到的呢?下面,我們就根據降雨來詳細聊一聊。
人工降雨
可能很多人認為,人工降雨是想下就能下的,火箭彈往天上一發射,雨就來了,其實并非如此,人工降雨并不能憑空造雨,而是需要滿足條件才能實施的。氣象部門通過觀測,尋找天上適合降雨的云團,然后通過技術手段將這云團留住,因此能達到降雨效果。
什么樣的云團才叫適合呢?例如云團在0°C以上得有大水滴,0°C以下得有冰晶。云團的厚度還得大于2公里,云團外面也要有充足的水汽,能夠通過輻合抬升不斷補充到云團里。有了這樣的條件,再通過飛機或地面火箭、高炮等工具,向云團中播散干冰、碘化銀、鹽粉、冷凍劑等催化劑,這樣才能做到人工降雨,否則,即使天氣形勢再好,也是不會下雨的。
人工消雨
還記得2008年在鳥巢體育館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嗎?那場面是歷歷在目,開幕式開始的時候,天空萬里無云。然而,這好天氣并不是巧合。要知道,鳥巢的中央場地可是沒有屋頂的,開幕式那天本來是要下雨的,那這雨很明顯是被人為“驅散”了。
從開幕式開始前的四個小時,北京市區附近所有的云層,都被驅散了,相關部門向天空云層發射了1104枚火箭彈,成功人工消雨。
人工消雨和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挺像的,它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在目標區大約60—120千米的距離進行人工降雨,讓雨提前下掉;第二,在目標區大約是30—60千米的距離,向云層里超量播撒冰核,當冰核數量多了,達到了降水標準的3-5倍,導致每個冰核吸收的水分就少,無法形成足夠大的雨滴。簡單來說,就是讓雨“憋著不下”。
放眼現在,許多國家都能運用人工來造雨、消雨,造雨能解決旱地缺水問題,消雨能降低洪水等災害帶來的危害,是多么有利的手段。然而,這項技術卻也存在潛在的風險的。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方利用這項技術,在天氣方面取得了優勢,使得越南長季風期被延長,因此引發了洪水等災害。因此在1977年,世界各國都簽訂了禁止將這項技術運用在軍事上的國際協議。
對于人工降雨和人工消雨,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