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近期相關研究認為,儒艮在中國海域已功能性滅絕。中國境內最后一次目擊記錄已是14年前,“美人魚”真的要走了嗎?

撰文/劉雅丹(中國水產學會研究員,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編輯/劉昭 吳洣麓

近日,隨著長江白鱘消失的壞消息傳來才1個月,另一個壞消息又傳來了:在我國水域的美人魚—儒艮功能性滅絕了。與白鱘滅絕的消息相比,后者令我們更加傷感,因為儒艮的形象與我們的文化更緊密,所寄托的美好希望更多,雖然大多數人沒有親眼見過美人魚,但不論是古代的文獻、傳說、童話,還是現代的詩歌、故事、影視作品都不乏有她美麗的形象,承載著許多代人童年的美麗幻想。

儒艮是什么樣的生物?

儒艮(學名:Dugong dugon),屬海牛目,哺乳綱?,F存海牛目動物只有四種,它們又分為兩個科,即:海??坪腿弭蘅疲E?普剂巳N,儒艮科只有一種。因為是同一目下的“親兄弟”,儒艮的外形與海牛十分類似,習性也很相似,只是海牛的皮膚顏色偏深一些。

▲圖片來源/Enjoy Philippine

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動物中是相當特殊的一群,是海洋中唯一的一類草食性哺乳動物。它和陸地上的亞洲象有著共同的祖先。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研究海洋生物的科學家們發現海洋中有許多哺乳動物是從陸地到海洋,絕大多數是肉食性動物,如鯨。并推斷是因為環境變化,它們在陸上的獵物減少,不得不“下海吃魚”。而吃草的海牛們為什么下海,科學家們尚未給出明確的答案,有待于我們繼續去探索。

因為要吃草,儒艮多數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潮水上漲時,它們會隨波逐浪,進入河口,吃飽后又隨退潮回到海里,很少游到外海。

儒艮喜歡住在溫暖的海洋環境中,溫度低會損害它們的皮膚,所以一般在海水溫度20℃以上的水域生活。它們的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原先分布較廣泛,東西南北都有,如非洲東海岸到西太平洋、我國廣東和臺灣海域以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南部。

儒艮為什么會被稱為美人魚?

究竟人們為何把儒艮稱為“人魚”,還沒有一個科學的根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是從我們東方神話,到西方的童話故事,都有這個共識,實在是為數不多。也許就是因為古代海上沒有現代化的望遠鏡,才會有宋代人查道在《祖異記》說他在航海時,見到“海上有婦人出現,紅裳雙袒,髻發紛亂”,才會有丹麥美麗勇敢的美人魚形象。

▲丹麥美人魚雕像 供圖/劉雅丹

從儒艮的長相看,“美人魚”不但不美,而且是憨憨、笨笨的。它的體型像一只巨大的紡錘,身子大、腦袋小,尾巴像月牙,眼睛長得像耗子,鼻孔安插在頭頂上,耳朵太小無耳沿,兩顆獠牙唇邊露……可以說樣子十分難看!

美在哪呢?一是儒艮胸鰭旁邊長著一對較為豐滿的乳房,其位置與人類非常相似;二是儒艮通體呈淡奶油色,和人類的皮膚顏色比較相近;三是它的背部長著稀疏的長毛,有點像人類的頭發。

另外,儒艮在生活習性上有和人類相近的地方,比如儒艮寶寶都是吸吮媽媽的乳汁成長;儒艮媽媽側身浮在水面上喂奶姿勢,也是和人類比較像。甚至有傳說儒艮會用鰭肢抱著孩子豎立在水中喂奶,上身露出水面,特別像人類的媽媽在哺乳,但這事還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

儒艮性情溫和、行動緩慢、膽小會害羞,有點像古代傳統女性的做派,從人的視角來看,頗有些“通人性”。

▲儒艮是海洋中為數不多的草食性哺乳動物 圖片來源/Pinterest

儒艮為什么會消失?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是國際國內關注的重點。筆者在翻譯和研究國內外許多書籍和文章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專家都指出,我們的許多行為正日益對生物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茖W家們已經評估了47000多個物種,發現其中36%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威脅。

目前,我國境內的儒艮被正式宣布功能性滅絕。什么叫做功能性滅絕?簡單地說,就是它們在野外的個體太少了,有可能連同伴都無法找到,更沒辦法正常戀愛、生子,讓自己的種群擴大。要認真思考有什么具體原因,我想以下幾點是主要的。

因是寶而遭捕殺

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它的全身都是寶,在四千年前,人類便開始對儒艮進行捕殺,食其肉、榨其油,把骨做成雕飾物,把皮制革……目前,儒艮只剩下一些相互分隔的接近絕滅的種群,現存的儒艮大部分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沿岸。另外,在漁業生產中,它們雖然不是捕撈的目標,但偶爾被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也威脅到它們的生存。

生存環境惡化

儒艮主要生活在熱帶淺海中,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南部沿海。儒艮不挑食,只要是水生植物基本上都能吃,基本是海藻、水草等多汁的水生植物以及含纖維的燈心草、禾草類為食。但它的食量特別大,每天能吃45千克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的時間多數消耗在吃食上。

隨著沿岸的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建筑、航道和水域污染,使它們的棲息地被嚴重破壞。特別是這些人類的活動,致使它們的主要食物海草和海藻,不是被污染,就是海底已荒漠化,找不到可食之物了。

氣候變化導致威脅加劇

氣候變化導致海洋中的生物鏈和食物鏈變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導致海洋中食物減少,溫順的儒艮視力低下、體胖膘肥、行動遲緩、游泳技能差,常常成了掠食者的捕殺對象,特別是一些肉食性大型水生生物,如鯊魚,也是儒艮生存和繁育的天敵。小儒艮脆弱,皮膚很薄,常常成為鯊魚口中的美食。

雖然儒艮全年大部分時間都有繁殖行為,但儒艮是生命周期長的生物,平均壽命可達78歲。所以,在生命的每個環節都比較長:妊娠期需要11至14個月,每三年才懷胎一次,每胎只產一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約需7到8年。本來每一只小儒艮都來之不易,進了鯊魚的口豈不讓人痛惜!

我們對儒艮采取保護措施了嗎?

對儒艮的保護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各個國家都在努力拯救,并已經開展和加強儒艮活動國家間的區域合作,以確保這一獨特物種的生存。在太平洋島國、南亞和阿聯酋等20國開展的漁民調查數據已經發布,各方依據這些數據,評估儒艮遷徙路線上的漁業對其生存的影響。并整合到一個地理信息系統,用于查明問題點,提供現有種群的關鍵信息和海草床等區域的地圖。相關調查也擴大至東非和西印度洋海島、東北印度洋和南亞等區域。各國在保護儒艮生境、繁殖區域和覓食區域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方法,如建立海洋保護區和采取臨時禁漁措施等。

我國早在1986年4月,政府就批準設立廣西合浦營盤港-英羅港儒艮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儒艮;1992年10月,國務院批復這一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于廣西北海市合浦縣境內,海岸線全長19.6千米,面積約350平方千米,保護對象不只是儒艮,還有中華白海豚、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

近年來,我國推動海洋牧場建設,首先就是要修復海草床和海藻場,海草床、紅樹林生態系統及其海洋生態環境,是儒艮的主要棲息地。

在保護等級上,1988年儒艮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21年2月再次被列入這個名錄。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長期、復雜、綜合而龐大的工程。盡管我們一直積極采取各種措施進行保護,但近年來依然有包括儒艮、白鱘、白鱀豚、斑鱉等相繼被宣布功能性滅絕。這表明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物種滅絕的速度快得難以想象,我們的重視和措施往往跟不上。

不過,世界各地一些成功的例子表明,人們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諸多措施已經顯現成效。研究人員認為,儒艮雖然在中國海域已功能性滅絕,但仍有其他個體分布于澳大利亞和東非等國海域。“美人魚”的傳說還會回來,讓我們對世界有了更多美好的幻想!

然而,如果要避免生物多樣性的進一步喪失,我們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動。我們不但要通過謹慎地應用保護策略,把物種從滅絕的邊緣拯救回來,更要關注其他受威脅的物種,充分利用各種科學的保護措施,積極采取保護行動,相信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進程即使不能逆轉,也可以變得緩慢一些,甚至能夠成功地被阻止。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來源: 科普中央廚房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