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全球蔓延來勢洶洶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8月17日發布的猴痘疫情報告,已有92個國家和地區向WHO報告逾3.5萬例猴痘實驗室確診病例和12例猴痘死亡病例。美國是本輪猴痘疫情報告病例數最多的國家。截至2022年8月16日,美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美猴痘確診病例已達12689例。本輪猴痘疫情報告病例數第二多的國家是西班牙,目前已超5000例。

近期,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也持續出現了猴痘疫情:日本7月25日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印度7月14日報告首例猴痘確診病例,并于7月22日出現了猴痘死亡病例;新加坡6月21日宣布確診一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韓國6月22日出現兩例猴痘疑似病例。

WHO于今年7月23日宣布,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生的猴痘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該事件狀態在“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或意外”“公共衛生影響超出了受影響國家的邊界”“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國際行動”時啟用。

自2009年以來,共計有6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們分別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2014年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年至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年至2019年剛果埃博拉疫情、2020年1月31日宣布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其中,脊髓灰質炎和新冠肺炎以及猴痘是目前仍持續存在的3種“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國內:未雨綢繆早防范 截至目前,我國除臺灣地區于今年6月24日和7月10日分別報道了1例猴痘輸入病例之外,大陸地區尚未發現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但此次猴痘暴發和以往零星爆發不同,一旦我們的邊境打開,將面臨輸入性風險,且這種風險將隨著全球病例數的增加而遞增。因此,針對來勢洶洶的猴痘疫情,提早啟動針對性研究以及防控相關準備已迫在眉睫。2022年6月14日,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了《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2022年6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對于猴痘的診療和防控進行了詳細部署。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來沉著應對:

1

密切跟蹤并及時研判國家組織了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對目前世界各地的猴痘疫情以及各國對猴痘的防控和治療方案進行實時跟蹤,并根據各國猴痘的擴散和嚴重程度重新評估疫情風險。

2

加強檢疫監測2022年5月30日,我國海關總署發布通報,要求全國海關口岸衛生檢疫持續做好“多病共防”,防止疫情疊加:對入境人員嚴格落實健康申報等各項衛生檢疫措施;加強進境攜帶、寄遞物檢疫和嚙齒動物檢疫,強化多部門聯防聯控;對入境人員,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時,各地應主動進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別是對入境前21天內有猴痘疫情報告國家旅居史的人員,應密切監測其出疹情況,發現可疑人員,應按相關規定及時報告轄區疾控機構并轉送定點收治醫療機構,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要進行登記、集中隔離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21天。

3

加強醫療衛生****人員培訓國內發布的《猴痘診療指南(2022年版)》和《猴痘防控技術指南(2022年版)》,對猴痘的病原體、傳播途徑、臨床癥狀、診治方案以及防控措施均進行了詳細描述。各地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宣講和學習,以提高醫療衛生人員對猴痘的識別能力和報告意識,要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日常接診發熱伴出疹患者時,應注意詢問病例流行病學史,同時進行病原學篩查,發現可疑病例應立即按有關程序上報。

4

研發診治藥物和疫苗我國已建立多種可用于猴痘早期診斷的基因檢測技術,已有多家企業研發出猴痘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部分產品已獲得歐盟CE認證),還可結合新一代測序方法,對猴痘病毒的來源與傳播鏈進行分子溯源。
目前,猴痘的治療主要包括對癥支持治療和繼發性細菌感染治療,幾種用于治療天花等疾病的藥物可用于猴痘治療。由于猴痘病毒與天花病毒存在交叉免疫,接種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必要時候相關部門會組織疫苗接種。目前國外已有批準上市的非復制型猴痘疫苗,用于治療成人和兒童天花的某些藥物也已經上市。我國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也已經著手研制專門針對猴痘病毒的疫苗和治療藥物。

5

深化猴痘基礎研究猴痘病毒跨物種傳播,且在非猴痘流行區流行,這是人類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應加強這方面的基礎研究。目前,我國相關科研單位和機構已經開始對猴痘病毒的基因結構與功能、病毒的復制機理、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宿主免疫反應等問題進行研究,并開展了對猴痘疾病的發病機理和診療方法的研究。

對于公眾來說,現階段對猴痘疫情不必過于擔心,普通人群減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接觸野生動物、不吃生肉,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對于網上發布的猴痘疫情信息應持謹慎態度,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發布的數據為準,不信謠、不傳謠。

作者:藥葫蘆娃醫藥生物科普小組

來源: 藥葫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