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的氧氣增加一倍,昆蟲和節肢動物會朝著大體型方向進化;一億年,人類就騎著皮皮蝦出行吧!

目前地球表面的平均含氧量為21%,這個指的是氧氣的體積百分比,不是質量百分比;如果含氧量增加到42%,實際上氧氣的總量差不多要翻3倍;氧氣總量翻一倍后,實際含氧量約為34%。

對于34%的含氧量,幾乎正好是3億年前石炭紀至三疊紀時期的含氧量(35%),那時候又被稱作“巨蟲時代”,有長達1米多的蜻蜓,3米多的馬陸(俗稱千腳蟲),半米高的蜘蛛,都和含氧量有著密切關系。

含氧量對人體的影響大致如下:

(1)低于10%,幾乎困難,意識喪失,幾分鐘就能致命;

(2)10%~15%,呼吸急促,嘴唇發紫;

(3)15%~19%,頭暈發困,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4)19%~24%,正常范圍;

(5)24%~30%,富氧濃度,人體生存最佳氧氣濃度,精神表現旺盛;

(6)30%~50%,高氧濃度,人體可以慢慢適應,但是難以預測是否會導致其他病變;

(7)50%~90%,短時間內人體不適,長時間可致命;

(8)大于90%,幾分鐘可致命,只有特殊場合才用如此高的濃度給人呼吸,比如搶救重傷病人;

在3.55億年前到2.5億年前之間,屬于石炭紀和三疊紀時期,因為前一段泥盆紀時期蕨類植物和裸子植物崛起,那時候陸地生物還太少,使得接下來的石炭紀氧含量劇增,達到了地球歷史的最高值——平均35%。

高濃度的含氧量,對部分生物來說是致命的,但是對于某些生物卻非常有利,尤其是昆蟲,因為昆蟲不用肺呼吸,在含氧量低時只能縮小體型來保證氧氣供應。

一旦含氧量增高,昆蟲的呼吸系統就可以支持更大的體型,或許皮皮蝦也能長到兩米長;而且昆蟲的外骨骼結構,在對抗哺乳動物時有著天生的優勢,最終昆蟲的體型會越來越大,直到超過哺乳動物。

而且高濃度的氧氣,能大大加快人的新陳代謝功能,總體上會趨向于降低人類的平均壽命,所以,氧氣濃度還是保持在適當的水平比較好。

(聲明:本文來源宇宙奧秘,轉載僅做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所有轉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于后臺聯系我們,我們會進行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來源: 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