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夏天的炎熱,,迎來了秋天的涼爽。今天特推薦幾款秋季茶飲,供大家選擇品飲!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是萬物果實飽滿、已經成熟的季節。在這一季節里,天氣清肅,其風緊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凈,整個天地的氣機也從春夏的上升、發散轉向秋冬的收斂、下沉。篇中進一步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立秋之后的養生,亦應順應自然界氣候的變化,順從陽收陰長的陰陽消長規律,做到防病保健。
一、解秋乏
所謂春困秋乏夏打盹,困倦現象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又由于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現代人更容易受到疲乏的困擾。此時飲茶,能助困乏消解,更能補肺益氣。
可選西洋參茶。
茶品以白茶、紅茶為首選,提神效果相對更好,稍佐西洋參或人參,更有益氣補肺的功效,解困更上一層樓。
紅茶3g,西洋參3g,沸水沖泡即可。
功效:西洋參味甘微苦,性涼,入心、肺、腎三經,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現代醫學研究提示其有抗疲勞、耐缺氧等作用,適合日常保健,配合紅茶提神效果尤佳。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濕熱內盛、舌苔厚膩者不宜服用。
二、潤秋燥
燥為秋之主氣,受此影響,人體在秋季容易出現口干、咽干、鼻干、眼干、便干、皮膚干等不適。茶葉清火生津,適當拼配,能對秋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可選沙參麥冬茶。
茶品選擇以綠茶、白茶、青茶等不發酵或輕發酵為上,性質較為溫潤,而炭焙、重發酵等品類茶,性質偏于溫燥,有“秋燥”者不宜飲用。
北沙參3g 麥冬3g 白茶3g,以北沙參、麥冬煮水,沖泡白茶。
功效: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麥冬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茶葉生津止渴,三者共用養陰清熱潤燥,對咽干、鼻干、口干、便干、皮膚干等癥狀均能起到一定作用。
干燥明顯者需至醫院就診,排查干燥綜合征。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易腹瀉人群不宜飲用。
三、降肺氣
秋季,肺氣當令,肺以“肅降”為順,肺氣損傷容易出現上逆或肅降不利的癥狀如咳嗽、氣喘、便秘等,茶葉性涼,能清火氣,適當拼配,更能助肺氣肅降。
可選杏仁茶。
苦杏仁3-6g,綠茶3g,沸水沖泡即可。
功效:杏仁性質溫潤,能潤肺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還能潤澤肌膚,配合綠茶能清肺止咳,尤其適合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后咳嗽不好的人群以及皮膚干燥、大便干燥的人群飲用。
注意事項:苦杏仁有小毒,每日用量不宜超過9g
四、祛痰火
秋季天氣干燥,很多人晨起時會出現喉嚨里老是一口粘痰,或黃或白,此多由肺火灼津而生,宜清火化痰。
****可選川貝蜂蜜茶。
茶品選擇,以綠茶、白茶為上,清火更佳。
組成:綠茶3g,川貝1-3g,蜂蜜適量,川貝煮水,沖泡綠茶,加蜂蜜適量。
功效:川貝、蜂蜜潤燥化痰,綠茶清火生津,三者合用能較好的祛除喉中粘痰、黃痰、老痰,吸煙及慢支尤為適合。
注意事項:若痰液清稀,多為肺寒,不宜飲用。
**審稿:浙江醫院中醫內科主治中醫師楊敏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江和源 研究員
作者簡介
浙江醫院中醫內科主治中醫師,中醫學碩士,畢業于浙江中醫藥大學。臨床宗傷寒、溫病、東垣、張錫純之法,擅長診治老年病、脾胃病、男科病,及內科雜病。主持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項目1項,發表專著1部《老年肌少癥中醫臨證疏要》,參編3部,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