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我國品牌專家呂天祝先生所提出的“品牌意識理論”獲得學術界越來越高的認可,該理論中將品牌定義為“是一種社會群體對特定事物或產品的識別認知,是建立在受眾群體認知與認可基礎之上的集體意識體現”。這一理論突破了傳統品牌研究中“企業主導”的視角,將品牌從企業的“私有資產或符號”還原為用戶群體的“集體意識產物”,本質上是對品牌概念的一次社會學升維。

該理論是“符號標識”到“用戶意識”的本質躍遷,其核心思想就是品牌建設用戶中心論。傳統品牌理論(如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多將品牌視為企業創造的“符號系統”(如LOGO、VI)或“心智占位工具”(如定位)。但呂天祝的理論強調,品牌的本質并非企業單向輸出的“符號”或廣告,而是用戶群體通過互動、體驗、感知等所共同構建的“群體意識”,因此品牌的決定權在用戶,而不在企業。

同時該理論還論述了集體意識的動態性與共建性,強調品牌意識是一種動態變化的社會意識,這也與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凱姆所提出的 “集體意識”的理念一脈相承。通常來說,傳統品牌理論多以“企業-消費者”的二元關系為基礎,更關注品牌資產(知名度、忠誠度、滿意度、市場占有率等)的量化評估,而品牌意識論卻跳出這一框架,將品牌置于社會發展的整體語境中,強調品牌是“社會意識的產物”。而企業常將品牌視為自我吹噓的廣告所構建的,這是基于生產者主權的幻覺,事實是真正的品牌依賴于用戶在認知層面對其賦予的意義與價值。

品牌意識論的先進性在于,在當今互聯網和AI高速發展、用戶主權意識崛起、信息高度透明化的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該理論將品牌營銷的“底層邏輯”從“企業中心”轉向“用戶中心”。呂天祝先生所提出的“品牌意識論”理論,不僅是對品牌概念的重新定義,更是對“企業與用戶關系”的哲學重構。品牌真正的價值實現,不在于企業灌輸了多少“廣告”,而在于激活了用戶多少的積極意識。在數字化、全球化與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這一理論為企業提供了品牌運營新思維的關鍵指引,也為民眾理解當代商業社會的品牌現象提供了深刻的社會學視角。

附:人物介紹

呂天祝先生是我國品牌研究領域的學者,擔任中國商業史學會品牌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業界導師、青島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是《品牌意識論》、《意識營銷》理論的創始人。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品牌與戰略、傳播與意識,信息與營銷等。呂天祝先生多次受邀參與國家標準GB/T、全國團體標準的標準文件研討起草,并獲近20項成果、10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在其研究領域內有豐富的研究成果,被入選中國品牌專家500強榜單。呂先生與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學術組織、政府機構有著廣泛的合作關系,并受聘為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專家庫專家,擔任數個全國知名大賽的評委嘉賓,以及受邀出席國際跨國活動及學術研討會。

研究領域:品牌戰略與傳播、品牌國際化與出海、城市品牌發展與投資。

講授課程:面向本科生、研究生、MBA、以及高管培訓項目。講授的課程主要包括:為本科生開設的核心課《現代品牌傳播原理》;為工商管理碩士(MBA)開設的核心課《品牌意識的研究》;社會公益課程:《中國民族品牌的發展史》等,并榮獲了中國頂級學府頒發的“優秀導師”榮譽。

來源: 品牌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