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癌癥診斷猝然降臨,恐懼、焦慮是否將你淹沒?迷茫中,如何為無處安放的情緒找到出口?別讓煎熬影響康復!為心靈開一扇窗,這些方法指引你抗癌路上的心理調適之道。
與自己和解:內在的力量
認識它,才能不懼它: 癌癥固然是重大挑戰,但現代醫學已將其視為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安住當下,正念減壓: 嘗試接納此刻生病住院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身體休養恢復的重要階段。正念練習是溫柔而有力的陪伴:專注于每一次呼吸,感受身體的細微變化,讓紛擾的思緒沉淀。每日5-15分鐘,規律練習。
身體掃描: 安靜環境,特定坐姿,閉眼,從腳趾到頭頂逐部位覺察感受(溫暖/刺痛/麻木),不評判變化。
正念行走: 在安全空間慢走,專注感受腳抬起、移動、落下的每一步觸感 。
正念呼吸:舒適坐姿,閉眼,專注氣流進出鼻腔/腹部的起伏。雜念浮現時,溫柔地將注意力拉回呼吸。
積極的自我對話:睡前或醒后,舒適仰臥,深呼吸(吸氣-自然屏氣2秒-舒暢呼氣)。從腳部開始默念“我的腳很放松”,逐步向上至頭部,讓肌肉徹底放松。同時默念:“我能戰勝疾病”、“我有力量堅持”。想象自己健康有力的畫面,感受那份美好。
轉移注意力:閱讀、聽喜歡的音樂、看輕松影視劇、下棋、做手工都是好方法。
音樂療愈: 在溫馨安靜的房間,選擇柔和舒緩的音樂曲目,用好的音響播放,讓自己沉浸其中,釋放壓力,促進放松與睡眠 。
動一動,心情好:在醫生允許下,進行散步、輕柔伸展等適度活動。運動能釋放“快樂物質”內啡肽,有效提振情緒,緩解焦慮抑郁。
你不是孤島:善用外部支持
親友的溫暖港灣:向信任的家人、朋友傾訴你的感受和擔憂。他們的傾聽、理解、鼓勵和陪伴,是抵御孤獨和恐懼最直接的暖流,能極大增強安全感 。
病友的力量: 積極加入同病種病友微信群。在這里,信息互通有無、經驗互相分享、精神彼此鼓舞。共同的經歷催生深刻的共情與理解,這種“患難之交”的共鳴,能讓你找到強烈的歸屬感和支持感 。
醫護的專業后盾: 及時向主治醫生、護士坦誠你的心理狀態(焦慮、失眠、低落等)。他們是專業的伙伴,能提供切實建議,或在必要時為你聯系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干預。
營造安心的“小天地”:環境的力量
打造熟悉角落:帶幾張家人照片、一個小玩偶、喜歡的書籍或綠植,布置在病房床頭,熟悉的物品能有效緩解環境陌生帶來的壓力。
規律是穩定的錨:盡量維持生病前的作息節奏,按時吃飯、睡覺。規律的生活本身就能帶來掌控感和安全感,幫助穩定情緒,促進身體恢復。
小目標,大能量: 別總盯著“什么時候才能好”這個巨大問號。將大目標拆解,關注眼前力所能及的小事:今天讀完一章書、完成一次正念呼吸練習、在走廊散步5分鐘。完成這些小目標帶來的成就感,能增強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積極情緒,讓抗癌日子更有意義和盼頭 。
抗癌之路,荊棘密布,但你絕非踽踽獨行。家人溫暖臂彎,朋友堅定目光,醫護專業守護,病友理解,以及你內心強大的力量,都是你堅實的鎧甲。以信任為基石,溝通為橋梁,接納情緒,善用方法,保持希望。每一次為心靈打開的窗,都在讓陽光照進,助你更有力量地前行。
作者:
陳琴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南充醫院南充市中心醫院 胸外科 主管護師
張娜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胸外科 副主任護師
白艷皎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胸外科 護士
審核:鄭薇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胸外科 副主任護師
封面圖由作者提供
來源: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