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 霞 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審核:李前凱 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卒中,也稱腦卒中或中風,是全球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據統計,卒中后偏癱患者在發病后常需長期康復治療,而如何提高療效、縮短康復周期成為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隨著傳統中醫文化的復興和現代康復理念的不斷融合,中醫康復在卒中后偏癱治療中逐漸展現出獨特優勢。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中醫康復與卒中后偏癱

中醫認為卒中多與風、火、痰、瘀、虛等病機相關,偏癱則通常表現為氣血失調、經絡阻塞。中醫治療講究“治未病”、整體調理,注重陰陽平衡、生機更新。根據辨證論治,中醫康復可以采用針灸、推拿、中藥治療、熏蒸、氣功等多種手段,達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效果。

中藥治療強調“辨證論治”,通過對患者病情、體質的分析,選擇合適的中藥方劑。對卒中后偏癱患者,中醫常見的治療方劑有“益氣活血方”“補肝腎方”等,這些方劑可以通過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等方式,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針灸是中醫康復中最為常見的療法之一。通過針刺特定的腧穴,能夠調節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神經再生。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可以顯著改善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推拿作為傳統中醫的外治療法,通過手法刺激患者身體的特定部位,有助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肌肉緊張,增強運動功能。推拿適合偏癱患者的輔助治療,能夠配合其他康復措施,提升療效。

氣功和太極是中醫康復中獨特的運動形式,強調動作的緩慢和內在的氣息調節。這些運動形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協調性,同時也能夠改善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二、中醫康復在卒中后偏癱中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一些醫院和研究機構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討了中醫康復方案在卒中后偏癱患者康復中的療效。多項研究表明,接受中醫康復治療的患者在功能恢復、運動控制、肢體協調性方面明顯優于單純接受現代康復治療的患者。部分臨床試驗顯示,中醫康復能夠更早看到改善效果,尤其在針灸聯合推拿治療中,患者的肌張力和運動幅度均有所恢復。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現代康復強調整體、多學科協同合作,而中醫康復則以辨證論治為核心,將個體差異納入治療方案中。例如,在卒中急性期后期,通過針灸、推拿等手段調理機體狀態,使神經再塑和功能重建進程相對平穩;在康復后期,輔以氣功、太極、理療等方式,不僅改善局部運動功能,還調節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提升患者整體健康水平。

三、中醫康復對卒中后偏癱的療效

針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的中醫康復療效,近年來有諸多臨床研究和實驗數據支持。許多研究表明,中醫康復在改善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研究發現,經過中醫康復治療的卒中后偏癱患者,肌力、運動協調性、平衡能力等都有明顯改善。例如,一項針對卒中后偏癱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接受中醫康復治療的患者,其Fugl-Meyer評估(運動功能評估量表)得分顯著高于未接受中醫干預的對照組。

針灸刺激特定穴位能夠激活中樞神經系統,通過調動神經遞質的釋放,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及突觸重構?,F代影像學和電生理研究都顯示,針灸治療可改善卒中患者的局部腦血流及神經電活動,從而為神經康復提供支持。

中藥內服及外敷藥物,通過活血化瘀、行氣寬中作用,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環和代謝環境。局部血液循環的改善使缺血區域得到更多氧氣和營養,有助于受損神經細胞的生存和再生。同時,中藥的抗氧化、抗炎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卒中后炎癥反應,利于康復。

中醫康復重視人體整體功能的恢復,強調情志與身體的平衡。通過氣功、太極等運動,患者不僅在身體上得到鍛煉,其心理狀態也顯著改善。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康復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內在積極性。

四、患者及家屬在康復中積極作用

1.積極參與康復訓練

無論哪種治療方法,患者自身積極參與康復訓練都是療效改善的重要因素。家屬的支持、鼓勵和對康復知識的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促進康復。中醫康復方法如氣功、太極強調患者主動參與和長時間堅持,這對于康復的穩步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2.心理調適與社會支持

卒中后偏癱患者往往面臨身體機能受限和心理壓力增大的雙重困擾。家屬、朋友及社會康復團隊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日常照料,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部分中醫康復方案在治療過程中亦融入心理疏導,通過中藥調節、氣功修身等方式,幫助患者達到身心平衡,進一步改善康復效果。

中醫康復在卒中后偏癱患者的治療中展現了獨特的優勢。對于廣大卒中后偏癱患者而言,中醫康復不僅是一種治療方法,更是一種整體調養的理念。患者及其家屬應注重配合醫師的指導,積極參與康復訓練,同時保持樂觀心態,共同為康復之路鋪就穩固基礎。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中西醫結合的不斷深入,相信中醫康復將在卒中后偏癱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更多可能。

參考文獻

[1]張伯禮, 吳勉華. 中醫內科學[M]. 第5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21: 305-310.

[2]石學敏. 針灸學[M]. 第4版.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21: 220-225.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