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考后選專業,是不是覺得金融、計算機才夠“潮”?其實,有個藏在田野里的寶藏專業,早就悄悄站上了科技C位。科普中國《大國糧策》推出系列策劃,帶你解鎖農學專業的全新面貌。立體化呈現學科建設的硬核突破,展現農業科研工作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使命擔當,也激勵更多新生力量投身“農業強國”建設新征程。
餐桌上的反季節蔬菜從何而來?
干旱土地里的作物嫩芽靠什么生長?
讓“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升級為
“知天而作”的科技產業
離不了這個專業——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圖片由AI生成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是什么?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是一門融合生物科學、環境工程與農業工程的交叉學科。它以環境控制為核心,用工程技術為手段,以生物技術應用為目的,像“農業建筑師”一樣搭建作物生長的最優環境,讓農業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
圖片由AI生成
從石犁到智能農機:農業工程的四次技術飛躍
農業科學與工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農業技術的進化史:
l 傳統農具時代:石犁、鋤頭、水車等簡易工具的發明,讓人類從采集走向農耕,奠定農業生產基礎;
l 機械化時代: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普及,解放了人力,讓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質的提升;
l 精準農業時代:GPS導航、遙感監測、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生產從“粗放”轉向“精準”,減少資源浪費;
l 智慧農業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農機的融合,讓農業生產實現“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
圖片由AI生成
這門專業,學什么?
依托“三位一體”高級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將系統學習:
l 生物科學:蔬菜、花卉、果樹等作物的生長發育與精準管理;
l 環境工程:光照、溫度、濕度、氣體、土壤五大因子的協同調控;
l 農業工程:溫室結構優化、智能環境調控、新型材料研發等硬核技術。
從理論課堂到溫室實操,在這里,每一株作物都是“實驗樣本”,每一間溫室都是“科研實驗室”。
圖片由AI生成
畢業能做什么?
農業現代化的需求,讓這個專業的就業天地格外廣闊:
l 科研深造:聚焦智慧農機、生態工程、精準農業等領域,攻克農業技術難題;
l 農業工程企業:從事農機設計、智能裝備研發、技術服務等,推動農業裝備升級;
l 智慧農業平臺:參與農業物聯網系統開發、數字化農場建設,讓科技扎根田野;
l 政府與事業單位:在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廣站、生態環保部門制定政策、推廣技術,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l 環保與生態企業:設計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土壤修復工程,守護農業生態底線;
l 教育行業:成為高校或職業院校教師,培養農業工程領域的新生力量。
圖片由AI生成
農業可以很精準,也可以很“智能”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系的每一步探索
都在為農業現代化鋪路
未來,這里將繼續孕育“讓植物生長更高效”的智慧
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最大價值
讓農業成為充滿科技感的“朝陽產業”
作者:李欣哲
審核專家:蔣建科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常務理事兼農業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主任
來源: 大國糧策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