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小面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審核:梁奕志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副主任醫師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變化,以及精神壓力的增大,胃潰瘍等胃腸疾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不少患者在發現問題后,會查閱大量網絡資料,并試圖通過一些所謂的“養胃秘訣”來保護胃部健康。然而,現實中存在不少誤區,有些被大家奉為圭臬的“養胃習慣”,實則容易誘發或加重胃潰瘍。
一、胃潰瘍是什么?
胃潰瘍主要是指胃黏膜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局部缺損,形成潰瘍面。其發病機制涉及胃酸分泌、胃黏液屏障、血液供應、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如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病變不同階段患者可出現腹痛、噯酸、惡心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常見的胃潰瘍“養胃”誤區
誤區一:空腹喝溫水可以“洗胃”
不少人認為,早上空腹喝一大杯溫水能“洗凈胃內毒素”,有助于排出有害物質。然而,這一行為對胃潰瘍患者而言并不完全無害。溫水雖然溫度適宜,但空腹時大量水分進入胃內,會刺激胃酸分泌,甚至沖擊已經受損的黏膜,加劇疼痛或出血的風險。此外,所謂“洗胃”觀念缺乏科學依據,一旦潰瘍處于炎癥期,更要盡量減輕胃液對胃黏膜的刺激。
誤區二:喝牛奶養胃,其實掩蓋了問題
傳統觀念中,牛奶被認為有中和胃酸、潤滑胃黏膜的作用,因此不少胃潰瘍患者選擇大量飲用牛奶。然而,牛奶中含有蛋白質和鈣等營養成分,在初期或許能帶來短暫緩解,但隨著牛奶中鈣質引起的胃酸分泌反射,反而可能使胃酸超出正常水平,導致胃酸分泌波動加劇。長期大量飲用牛奶,還容易掩蓋病情,使患者誤以為癥狀改善,從而延誤就醫。同時,牛奶的脂肪含量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導致胃蠕動降低,不利于消化功能恢復。
誤區三:禁食即養胃,實則錯失修復最佳時機
有些患者為了“減輕胃負擔”,在感覺不適時選擇長期禁食或間斷性禁食。然而,完全禁食不僅會減少胃黏膜得到必要營養物質的供應,同時也會刺激胃酸對空腹胃黏膜的腐蝕。此外,腸胃在長時間缺乏食物刺激后,胃液分泌調控可能出現紊亂,反而易形成胃部慢性炎癥或加重潰瘍。適量而規律地進食更有助于胃黏膜的自我修復與防御功能恢復。
誤區四:濫用中成藥或保健品,依賴“神藥”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如今市面上形形色色的“養胃神藥”“胃部修復保健品”等廣告泛濫,令不少患者抱有“一吃就好”的心理。實際上,盡管部分中成藥在緩解癥狀上具有輔助作用,但藥物成分復雜且未必經過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驗證,長期濫用容易導致藥物性損害或影響胃酸正常分泌。患者應當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正規治療方案,而非盲從市售“養胃”產品。
誤區五:短期內劇烈調節飲食模式可以“治愈”胃潰瘍
相信“速效飲食調理法”,比如完全素食或極端低脂飲食,被一些胃潰瘍患者奉為吉方。然而,胃潰瘍的治愈不僅需要藥物控制,還需要長期生活方式的全面調整。劇烈改變飲食模式往往會引起胃酸分泌紊亂或腸胃短暫不適,反而容易對胃黏膜造成二次損傷。科學合理的飲食調整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配合營養均衡的膳食,更符合胃黏膜修復的生理條件。
三、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胃潰瘍養胃方法
1.忽視餐后休息的重要性
餐后立即躺下或進行劇烈運動,都會影響胃內消化液與食物的混合消化,容易導致胃液反流等問題。事實上,胃潰瘍患者在飯后應保持坐姿或輕度活動,給胃充分的時間進行消化,避免對潰瘍處產生過多摩擦或刺激。
2.忽視對癥下藥
不少患者認為癥狀出現后多服用胃藥(如抗酸藥、胃黏膜保護劑),就可以快速緩解疼痛。實際上,濫用藥物可能掩蓋癥狀而忽略病因,或者引起藥物依賴,甚至對胃腸道菌群產生負面影響。胃潰瘍的治療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對癥下藥,不能靠自行判斷及超量服藥來解決問題。
3.忽視飲食中溫度的影響
飲食溫度過高或過低均可能導致胃部局部溫度驟變,從而刺激胃黏膜。熱飲或冰飲都可能成為胃潰瘍的“隱藏殺手”。因此,建議在進餐或飲用飲料時保持食物溫度適中,避免刺激病變區域。
4.忽視飲酒與吸煙的不良影響
長期飲酒或吸煙不僅會直接刺激胃黏膜,還可加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同時影響藥物代謝,加重潰瘍癥狀。許多“養胃”文章中淡化了飲酒和吸煙的不良影響,給患者帶來錯誤認知。科學數據顯示,戒煙戒酒是胃潰瘍康復的重要環節,能有效減輕胃酸分泌,并促進胃黏膜自愈。
四、生活中如何科學護理胃潰瘍?
1.規律與適量進食
正確的飲食習慣對胃潰瘍患者極為重要。醫療專家建議,患者應定時、小餐制進食,一天保持多餐而少量的原則,這樣既能滿足胃黏膜必要的營養供應,又可避免因一次性進食過多而引起胃酸大量分泌。飯前可以適量飲用溫開水,減輕進餐后對胃黏膜的刺激,但要注意水溫適中、分次飲用。
2.注意膳食結構與營養搭配
科學合理的膳食應包含易消化、低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同時注意蛋白質與維生素的均衡攝入。建議胃潰瘍患者多吃煮爛的蔬菜、少量瘦肉和容易消化的谷類食品,避免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適量的蔬果不僅能補充維生素,同時還能促進消化,但要防止因酸性水果過多而刺激胃酸分泌。
3.心理調適與生活規律
精神因素在胃潰瘍的發病和康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長期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容易誘發胃酸紊亂,從而影響胃黏膜修復。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學會適時放松與釋放壓力均對胃潰瘍的康復大有裨益。適當的運動,如散步、輕度瑜伽,也可以改善整體消化功能,但要避免劇烈運動造成胃部震蕩。
4.遵醫囑合理使用藥物
藥物治療是胃潰瘍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的藥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制劑(PPI)、胃黏膜保護劑和根除幽門螺桿菌藥物等。在這一過程中,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處方服藥,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定期復查、密切監控病情變化也十分必要,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止潰瘍反復發作或出現并發癥。
胃潰瘍的護理需要科學方法,盲目相信“養胃偏方”可能適得其反。避開上述誤區,結合健康飲食、規范治療和良好生活習慣,才能真正讓胃恢復健康。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務必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讓我們共同努力,告別胃病,擁抱健康生活!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