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 晶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審核:梁奕志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副主任醫師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飯后隱隱作痛、熬夜后胃部不適,甚至因情緒緊張而引發胃痙攣。盡管胃痛普遍存在,但很多人對其背后的原因并不了解,往往只是簡單地服用止痛藥或抗酸藥物來緩解癥狀,而忽視了潛在的健康隱患。事實上,胃痛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飲食、壓力與生活習慣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胃痛是如何發生的?
在臨床上,胃痛常與慢性胃炎和胃潰瘍密切相關。慢性胃炎是一種因胃黏膜長期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炎癥,常因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規律飲食、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多種原因造成。患者通常會出現上腹部隱痛、噯氣、惡心等癥狀。胃潰瘍則是胃黏膜局部破損形成的病變,其疼痛常呈周期性發作,進食后疼痛有所緩解,空腹時加重。兩者雖然在病理機制上有所重疊,但治療方法和生活調理上還是存在一定差別。
除了解剖結構上的病變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胃痛患者并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而是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這種情況往往與胃腸動力功能紊亂、神經內分泌調控失衡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癥狀包括上腹部飽脹、脹氣、噯氣及早飽感等,其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腦和胃腸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也為“心身醫學”這一交叉領域提供了研究思路。
二、飲食——胃痛的“第一推手”
現代人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忽略了進食的質量和規律性。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飲食易造成胃黏膜長期承受過度刺激,尤其對于已經存在胃部炎癥和潰瘍的人群,這樣的飲食會使癥狀加重。研究表明,不規律的進餐時間、暴飲暴食、攝入過多辛辣刺激或油膩食物都是誘發胃痛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學的飲食結構不僅要求營養均衡,更強調定時定量、細嚼慢咽的重要性。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各類加工食品中普遍加入了防腐劑、色素及增味劑等添加劑。這些物質在一定濃度下可能會對胃黏膜產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加劇胃部不適。特別是對于胃痛患者,長期攝入含有較多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可能會導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損,使胃酸和消化酶對胃組織產生更強烈的腐蝕作用。因此,提倡天然、少加工的飲食方式已成為預防胃痛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近年來頗受關注的益生菌及發酵食品在維護胃腸道微生態平衡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研究發現,適量攝入酸奶、發酵豆制品等食品,有助于調節胃腸道菌群,增強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從而減輕因菌群失調引發的胃部炎癥。不過,在選擇這類食品時,也應注意產品質量,避免添加過量糖分或化學成分,以確保獲得真正的健康益處。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壓力——被忽視的“隱形殺手”
近年來,隨著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的發展,“腦-腸軸”這一概念逐漸受到重視。腦-腸軸指的是大腦和胃腸系統之間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等多重通路相互影響的復雜調控網絡。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個體體內皮質醇等應激激素水平持續升高,這不僅會影響大腦情緒中樞,也會改變胃腸道平滑肌的運動功能、胃酸分泌和血流。此外,壓力還可能引發胃腸微生態失調,使得本已脆弱的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誘發炎癥或潰瘍。
四、生活習慣——胃健康的“調節閥”
生活習慣是影響胃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吸煙、酗酒、長期熬夜等不良習慣,都會對胃黏膜產生直接的有害作用。香煙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還能損害胃黏膜的修復能力;酒精作為強烈的化學刺激物,若長期過量飲用,不僅會引發急性胃炎,還可能誘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而不規律的睡眠則會擾亂內分泌節律,進而影響胃腸道的正常功能。
五、如何科學應對胃痛?
1.個體化飲食方案與營養調控
預防和治療胃痛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學、個體化的飲食方案。對于普遍存在的胃部不適,專家建議:保持定時、少量、多餐的飲食習慣,避免一餐過飽;避免攝入辛辣、油膩及高糖食品,可適當增加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米粥、蒸菜、魚肉等;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但要注意部分酸性水果對胃酸過多的人群可能產生刺激;合理搭配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在飲食上做到上述幾點,不僅能減輕胃痛癥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胃黏膜的再生和免疫功能的恢復。
2.壓力管理與心理調適
針對心理壓力引起的胃痛問題,調適情緒和緩解壓力是關鍵。具體方法包括:練習深呼吸或正念冥想,幫助大腦放松,改善交感神經興奮狀態;適度體育鍛煉,如瑜伽、太極拳、散步,不僅能疏解精神壓力,也促進胃腸蠕動;可以嘗試參加心理咨詢或團體治療,傾訴內心壓力和困惑,從而獲得社會支持與情緒釋放;建立合理的工作與休息模式,學會分配時間,避免因過度勞累導致內分泌紊亂。這些方法不僅對胃部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更有利于整體心身平衡,為長期防范胃痛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3.藥物治療與中醫調理
對于胃痛癥狀較為嚴重或反復發作的患者,藥物治療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西醫上常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抑酸藥物,如質子泵抑制劑(PPI)和H2受體拮抗劑;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抗菌治療,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通常需要聯合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根除性治療。
與此同時,中醫調理在胃痛治療中也有獨特優勢。中醫認為胃痛多因“寒、熱、虛、實”四種證候所致,通過辨證施治,采用針灸、中草藥熏洗或食療等方法,可以平衡陰陽、調和臟腑功能。比如,針對胃寒痛患者,可應用溫中散寒的中藥進行調理;而胃熱者,則可以選用清熱瀉火的藥物。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靈活選擇,達到緩解癥狀、改善胃功能的雙重效果。
胃痛這一常見但復雜的健康問題提醒我們,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與高壓力已在悄然改變我們的身體機能。只有從科學飲食、合理調適心理壓力和改善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才能守護我們的胃部健康。如果你的胃痛反復發作,請務必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請記住,胃好,身體才能好!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