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數百米深處的煤礦巷道中,隨著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200多米長的機器設備舞動起來,宛如一條鋼鐵鑄就的“巨龍”,在煤海深處縱橫馳騁,這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煤礦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煤海蛟龍”。

我國每年需掘進1.3萬公里煤礦巷道,長度相當于地球直徑。但長期以來,傳統掘進模式深陷工序繁、效率低、用人多、安全性差的困境。“‘煤海蛟龍’在全球首次實現了掘進、支護、運輸工序的平行作業,最終向世界貢獻了煤礦掘進‘三位一體’的中國式方案。”煤礦采掘機械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張小峰自豪地告訴記者。

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智能掘錨一體機。受訪者供圖。

“煤海蛟龍”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由掘錨一體機、錨桿轉載機、連續運輸系統、協同控制平臺等部分組成,針對不同地質條件的復雜工況,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量身定制裝配。系統的操控下,設備一邊向前掘進,一邊支護巷道,同時將截割下來的煤塊運出煤巷,將掘進、支護、運輸進行了高效集成,實現了掘支運“三位一體”的并行協同作業?!啊汉r札垺w掘進速度相當于傳統綜合機械化掘進速度的兩到三倍,曾創下月最高進尺3088米的世界紀錄,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張小峰向記者介紹道。

智能化集中控制中心,也被稱為煤海蛟龍的“智慧大腦”。其通過5G網絡和工業以太網的搭建,實現了整套系統的協同控制與聯動,改變了過去單機控制、設備各自為政的局面,讓蛟龍掘進更加高效智能。“跟傳統的中控相比,智能化集中控制中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省人、省時、省力和省心四個方面?!敝袊嚎铺芯吭簩<屹Z運紅說。

“新質生產力在煤炭領域,是科技創新與智能化、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總工程師金江指出,“煤海蛟龍”的成功,不僅是單機升級,更是系統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全套解決方案。如今,我國掘進裝備產業正從“單一設備生產的傳統產業”向“高端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為能源安全與行業升級注入澎湃動力。

審核:王佃武 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首席專家

來源: 人民網科普-見證科技之路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