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飽才有力氣干活”—— 從小到大,我們總被灌輸 “不能餓” 的觀念,仿佛饑餓是健康的敵人。但你或許沒意識到:那些餐后 3 小時悄悄爬上心頭的輕微空落感,那些刻意少吃一口后的輕快狀態,可能藏著被忽略的健康知識。

適當保持饑餓感,竟有不少好處

1.改善血糖與血脂狀況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間歇性禁食、維持適度饑餓可借助代謝模式切換優化血糖調節,在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中均展現出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的效果。間歇性禁食能讓人體供能方式從依賴肝糖原分解產生葡萄糖,轉變為依靠脂肪酸氧化及酮體供能,進而實現血糖穩定與脂肪分解 。

2.增強身體活力

吃飽后容易犯困與血糖波動息息相關。進食后,尤其是攝入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精米白面),血糖會快速升高。高血糖會促使血清素分泌,產生鎮靜作用;同時,胰島素水平上升,大量葡萄糖進入細胞,導致血糖驟降,加重疲勞感;高血糖還會刺激炎癥因子釋放,讓人更覺疲憊,過量葡萄糖可能增加自由基,損傷線粒體,降低人體能量生成效率。如此一來,自然容易犯困。

但若減少食量、做到“不過飽 + 少精制主食”,比如用玉米、紅薯、雜糧飯替代米飯、饅頭,這類食物升糖慢、飽腹感強,能減少餐后困倦。

3.延緩機體衰老

在 1997 年,就有研究者提出:控制熱量攝入、減少食物攝取可減輕有害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從而延緩衰老、延長壽命。近期,密歇根大學的系列研究證實,減少進食量(或僅產生饑餓感)能延緩果蠅衰老,這可能是因為饑餓改變了其大腦神經元的基因表達,影響了衰老進程。

另有研究發現:長期適度減少能量攝入,可使健康成年人脂肪組織中衰老相關蛋白的表達減少,衰老速度減緩 2~3%;適當控制進食對抑制老年人大腦衰老也有積極作用。

4.調節免疫系統功能

今年 4 月的一項研究顯示,小鼠感到饑餓時,會借助大腦神經系統調控免疫細胞,使血液中免疫細胞快速重組,炎癥單核細胞明顯減少,維持免疫穩態。研究者認為,適度饑餓可能通過這一機制調節并增強免疫力,但需注意不可過度饑餓。

“適當餓”需要注意這些小細節### 1. 明確 “適當餓” 的界定

需說清 “適度饑餓” 并非過度節食或長時間空腹,而是在保證基礎營養攝入的前提下,保持輕微饑餓感(如餐后 3-4 小時自然產生的空腹感),避免身體處于能量匱乏狀態。可結合身體信號說明:比如饑餓時無頭暈、乏力等不適,僅胃部有輕微空落感,且能正常進行日常活動,即為 “適度”。

3. 不適宜 “適當餓” 的人群

需提醒特殊群體需謹慎:如低血糖患者、孕婦及哺乳期女性、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慢性疾病患者(如腎病、胃潰瘍)等,這類人群需保證規律進食,過度饑餓可能加重身體負擔,建議遵醫囑調整飲食節奏。

來源: 內容綜合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