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自然療法及傳統醫學的應用日益廣泛,中藥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精髓,憑借其天然成分及悠久的應用歷史,被廣泛認為是保健養生的理想選擇。然而,長期無差別地使用中藥作為保健品,不僅可能違背中醫“辨證施治”的核心原則,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但不限于肝腎功能損害、藥物成癮以及不良反應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中藥長期濫用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并致力于引導大家樹立基于科學的合理用藥觀念。

中藥與保健品有哪些區別****呢?

中藥與保健品在本質上截然不同。中藥依據中醫理論,針對特定病癥進行精心配伍,其核心原則是“辨證施治”,這意味著在施用前必須全面考慮患者的體質狀況、病情輕重等諸多因素。而保健品則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通常不具備治療作用。將中藥簡單地等同于保健品,實際上忽略了其作為治療藥物的獨特屬性,這種做法極易引發誤用。

長期濫用的有哪些潛在**“危害”**呢?

1. 肝腎損傷:據研究,部分中藥含有生物堿、重金屬等成分,長期大量攝入可能加重肝腎負擔,導致肝腎功能異常,甚至引發中毒。例如,金銀花、青黛、蘆薈等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肝臟損害,而當歸、甘草、桑葉等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如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已被證實與腎損傷有直接關系。

2. 內分泌紊亂:部分中藥內含類似激素的成分,若長期不當服用,將干擾人體激素平衡,進而對生殖、代謝等核心系統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3. 過敏反應: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22年)顯示,中藥及其制劑導致的過敏類藥物不良反應占常見不良反應的15.38%,其中通過注射給藥途徑發生的不良反應占55.1%。例如,天花粉制劑、大活絡丹、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正天丸等中藥制劑在臨床上使用時,發生過敏反應的比例較高。長期服用中藥,特別是注射劑,可能誘發過敏反應,輕者出現皮疹、瘙癢等皮膚癥狀,重者甚至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4. 經濟負擔:盲目追求中藥保健,非但收效可能甚微,反而可能徒增不必要的經濟壓力,對于那些經濟條件本就緊張的家庭而言,這無疑構成了一種無謂的資源浪費。

如何正確看待中藥

1. 遵醫囑用藥:身體不適時,應首先咨詢專業中醫醫師,通過望聞問切,獲得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2. 了解藥物成分:在使用任何中藥前,了解其成分、功效及可能的不良反應,避免盲目跟風,做出理性選擇。

3. 適度適量:中藥使用應遵循‘中病即止’的古訓,一旦癥狀有所緩解,便應立即調整用藥方案,避免過度依賴。

4. 關注個體差異:鑒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盡相同,因此,在使用中藥期間,需密切關注個人體征變化,并適時調整用藥。

中藥是傳統醫學瑰寶,價值高,但“是藥三分毒”,需謹慎使用。長期服用不當可能損傷肝腎。然而,多數中藥安全有效,特別是藥食同源藥材。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服用,并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因此,理性使用中藥,維護健康。珍惜這份文化遺產,科學發揮其作用。

來源: 科學藥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