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是一名22歲的大學生,大學舞蹈隊隊長,身高165cm,原本體重58公斤,體重指數(BMI)21.3(正常范圍18.5-23.9)。為了在學校藝術節舞臺上展現“完美身材”,她開始實施嚴格的減肥計劃:每天只攝入約800千卡的熱量(遠低于成年女性推薦的1800千卡基礎攝入量),主食幾乎完全不吃,僅以蔬菜水果和少量蛋白質充饑;同時每天進行2小時-3小時的高強度運動。短短三個月內,她的體重迅速降至45公斤(BMI 16.5,低于正常下限18.5),體脂率從正常的22%驟降至14%。

減肥成功的喜悅很快被身體異常所取代:小美發現自己的月經量逐漸減少,周期變得不規律,最終完全停經,當時并未留意。當閉經持續6個月后,她開始出現潮熱、失眠、情緒波動等類似更年期的癥狀,這才驚慌地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婦科就診。經過詳細檢查,醫生診斷她患上了“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這是由于過度減肥導致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

一、為什么減肥會把月經“減沒”?

要理解減肥如何導致閉經,我們需要深入了解女性生殖系統的精密調控機制。如果把女性的生殖系統比作一座“發電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軸)就是“總調度室”。當熱量攝入急降、體脂驟減時,大腦會誤判為“饑荒模式”,立即拉閘限電,首當其沖的就是“非必需”的生殖功能:

1. 下丘腦“拉閘限電”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軸)是月經的“司令部”。研究表明,僅需節食4天,女性體內激素分泌就開始出現異常。過度減肥和體重驟降≥原體重的10%~15%,或體脂率跌破17%,身體誤判“饑荒來臨”,于是關閉生殖功能,出現功能性下丘腦性閉經(FHA)。

2. 雌激素“斷供”

脂肪組織是雌激素的“外圍工廠”:脂肪組織不僅僅是能量儲存庫,更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它能將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是雌激素的重要外周來源。臨床數據表明,當女性體脂率達到17%時才會出現月經初潮;維持規律月經需要體脂率至少達到22%。小美的體脂率降至14%,遠低于這一臨界值,月經自然“罷工”。

3.營養素“斷鏈”

脂肪細胞分泌的瘦素(leptin)是連接能量代謝與生殖功能的重要信使。突然戒碳水、極度低脂,會使瘦素、FSH、LH 全線下降及鐵、維生素 D和E 缺乏,這會向大腦傳遞“能量儲備不足”的信號,進而抑制生殖軸功能。

二、閉經不僅是“不來大姨媽”……

1. 低雌激素癥狀:由于卵巢功能受抑制,雌激素水平低下,可能出現類似更年期的癥狀,如潮熱、夜間出汗、陰道干澀、性交疼痛等。這些癥狀在年輕女性身上出現,尤其令人擔憂。

2. 骨量流失:持續低雌激素6個月以上,骨密度可下降 5%~15%,相當于提前骨質疏松。令人擔憂的是,年輕時期丟失的骨量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即使月經恢復正常后也是如此。

3. 不孕風險:持續閉經意味著排卵停止,無排卵就意味著“空窗期”,生育力悄悄打折。

4. 情緒雪崩:雌激素與5-羥色胺代謝相關,閉經常伴隨情緒不穩定、易怒、焦慮、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暴食或厭食傾向等。

5. 代謝改變:基礎代謝率降低、怕冷、便秘、低血壓等。常感覺疲倦乏力,即使在休息后也難以恢復精力。

6. 患病風險增加:長期閉經的女性未來發生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風險增高。

三、給年輕女孩的“養姨媽”攻略

1. 先?!皹O端操作”:

?熱量缺口≤每日總消耗的20%,減重速度≤每周 0.5公斤。

?暫停長跑等高強度訓練,改做瑜伽、快走,每周≤3次,每次≤60分鐘。

2.把三餐“吃對”

?碳水化合物:占全天能量45%~55%,優選全谷物、薯類。

?蛋白質:每公斤體重1.2g-1.5g,雞蛋、牛奶、魚蝦、豆制品輪著吃。

?脂肪:每公斤體重1.0g以上,深海魚、堅果、牛油果提供必需脂肪酸。

?關鍵微量:鐵、鈣、維生素D和B、E族維生素等對女性健康尤為重要,可通過多樣化飲食或適當補充劑獲取。

?避免完全戒斷某類食物:如完全不吃主食或油脂都是不科學的,可能引發代謝紊亂。

3. 體重“回彈”是喜訊

?多數研究顯示,體重恢復到閉經前 90% 以上,月經可在3個月~6 個月內復潮;若 6 個月仍未恢復,需在婦科、內分泌醫生指導下進行雌孕激素序貫治療。

4. 心理別硬扛

?必要時,請與營養師、心理咨詢師聯合干預。

5.保證充足睡眠

?每晚7小時-9小時優質睡眠有助于調節瘦素和饑餓素平衡,減少暴食風險。

6.藥物干預

?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治療。

四、寫給正在減肥的你

“瘦”不是唯一的審美,脂肪不是敵人,月經不是累贅,不該以犧牲月經、骨骼和生育能力為代價。身體有自己的語言——當“大姨媽”缺席,就是它在向你求救。把熱量吃夠,把運動放緩,把心情放松,月經自然會踏著節拍回來。請記住:健康的美,從不靠饑餓鑄就,科學減重才是明智之選。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