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怎么經常腰背痛,我怎么輕輕一碰就骨折了?”
骨質疏松是乳腺癌治療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化療、卵巢功能抑制(如戈舍瑞林、亮丙瑞林)、內分泌治療(如來曲唑、依西美坦、阿那曲唑)可導致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增加骨質疏松的發生風險。內分泌治療5年后每3-4人中有1人將發生骨質疏松,每14個人中約有1位會發生骨折。
多數骨質疏松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骨質疏松的進展,可出現腰背疼痛、全身骨痛,在夜間或負重活動時加重,嚴重時出現脊柱變形、身高變矮,胸腰椎椎體、髖部、前臂和上臂等處的骨骼在日常生活中或輕微外力下出現骨折(脆性骨折)--“彎個腰、端個鍋就骨折了”。
“醫生給我開了骨密度檢查,這報告怎么看”
骨密度檢查是診斷骨質疏松的重要檢查,主要檢測方法是雙能X線吸收檢測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無痛,輻射劑量小,大約是拍胸片的四五分之一。骨密度檢查主要測量部位為腰椎和股骨近端,常使用腰椎1-4、股骨頸和全髖部的測量數據用于診斷骨折疏松。
骨密度報告通常報告骨密度(BMD,單位面積所含的骨量,g/cm2)及其轉換的T值和Z值。絕經后女性使用T值判斷是否存在骨質疏松,T值=(骨密度的實測值-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種族同性別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標準差。T值≥-1.0為正常,-2.5<T值<-1.0為骨量減少,T值≤-2.5為骨質疏松,T≤-2.5且發生脆性骨折為嚴重骨質疏松。
對于絕經前女性,骨密度水平建議用同種族的Z-值表示,Z值=(骨密度測定值-同種族同性別同齡人骨密度均值)/同種族同性別同齡人骨密度標準差,Z值≤-2.0定義為低于同年齡段預期范圍。
“我有骨量減少,我應該怎么辦“
對于骨密度顯示為骨量減少的患者,如骨折風險評分工具(FRAX評分)評估為低骨折風險,建議從改變生活方式、補鈣、補充維生素D三個方面防治骨質疏松。
改變生活方式
?健康飲食:建議攝入富鈣、低鹽(5g/d)飲食。牛奶、豆類和豆制品、魚蝦等海產品中都含有豐富的鈣,建議日常飲食中增加食用,而我們常說的“大骨頭湯”補鈣效果并不好。同時,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入量70-90g(1.2-1.5g/kg),舉例來講,100g河粉含蛋白質約7.7g,100g雞肉/豬肉/魚肉中含蛋白質約20g,100ml牛奶中含蛋白質約3.4g。
?規律運動:散步、慢跑、太極、瑜伽、跳舞等。
?戒煙、戒酒、避免過量引用咖啡和碳酸飲料。
補鈣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中青年每日元素鈣攝入量為800mg,50歲以上中老年推薦攝入量1000mg,為避免腎結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每日最高攝入量不超過2000mg。我國居民日常飲食中每日約可攝入元素鈣400mg,因此需要額外補充元素鈣500-600mg/d。
常見的鈣制劑包括碳酸鈣、醋酸鈣、枸櫞酸鈣、葡萄糖酸鈣等多種類型。碳酸鈣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且含鈣量最高的鈣劑,以惠氏的鈣爾奇(碳酸鈣D3片)為例,每片含碳酸鈣1.5g和維生素D3 125國際單位,可提供元素鈣600mg。碳酸鈣要經過胃酸解離為鈣離子才能被腸道吸收,建議在飯后最好是晚餐后1小時服用。碳酸鈣常見不良反應主要是胃腸道不適和便秘,可少量多次口服、選擇碳酸鈣咀嚼片或使用醋酸鈣、枸櫞酸鈣等水溶性好的鈣片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
補充維生素D
光補鈣不補維生素D,鈣很難被人體吸收。維生素D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還可以通過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合成抑制骨吸收,是鈣片重要的小伙伴。據報道,廣州40歲以上女性約50%缺乏維生素D。首選的補充維生素D的方法是曬太陽:如春秋季9到10點之間將面部和雙上臂暴露于陽光5-30分鐘,每周2-3次即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不同緯度、不同海拔、不同季節最佳日照時間和時長不同,注意避免劇烈日曬)。老年人、日光照射不足者可考慮每日口服維生素D3 1000-2000U,并根據體內25-羥基維生素D水平適當調整劑量。
天然維生素D在體內是沒有生理活性的,需要經過肝臟(肝-25-羥化酶)和腎臟(腎1α-羥化酶)活化變為有活性的骨化三醇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天然維生素D適合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如果患者肝腎功能減退,就要考慮使用阿爾法骨化醇(可用于腎功能不全患者)或骨化三醇(可用于肝功能、腎功能不全患者)。既然骨化三醇才是直接發揮作用的,我直接吃骨化三醇行不行?骨化三醇引起高鈣血癥的風險更高,因此,對于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首先推薦使用的仍然是普通維生素D。無論使用哪種維生素D,都建議定期檢測血鈣和24小時尿鈣,避免高鈣血癥的發生。
“我需不需要打‘ 護骨針’”
對已發生脆性骨折、骨密度測定T值≤-2.5、或-2.5<T值<-1.0且骨折風險評分工具(FRAX評分)評估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建議在調整生活方式、補鈣、補充維生素D的基礎上加用抗骨質疏松藥物。
抗骨質疏松常用藥物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雙磷酸鹽類、地舒單抗、降鈣素、雌激素、雷洛昔芬)、骨形成促進劑(甲狀旁腺類似物)、雙重作用藥物(羅莫佐單抗)、活性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骨化三醇、阿爾法骨化醇、艾地骨化醇)。
若患者滿足如下任何一條,便符合極高骨折風險,建議直接使用注射類抗骨質疏松藥物(如唑來膦酸、地舒單抗、特立帕肽、羅莫佐單抗)或續貫治療:(1)近期發生過脆性骨折;(2) 接受抗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期間仍發生骨折; (3) 多發性脆性骨折; (4) 正使用可導致骨骼損害的藥物(如高劑量糖皮質激素); (5) 骨密度T值<-3.0; (6) 高跌倒風險或伴有慢性疾病導致跌倒史;(7)FRAX評分計算未來10年主要骨質疏松骨折風險>30%或髖部骨折風險>4.5%。對不屬于極高骨折風險的患者,可以考慮首選口服雙磷酸鹽(如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等),口服不耐受患者可選擇唑來膦酸或地舒單抗注射。那么,我打了“護骨針”是不是可以不吃鈣片呢?地舒單抗和唑來膦酸容易導致低鈣血癥,因此,建議在打“護骨針”的同時繼續補鈣。
來源: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