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丹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張 靜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審核:鄧 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副主任醫師

大家好,我叫自控鎮痛泵,英文名字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別看我外形小小的,濃縮的卻是精華。我有個儲藥囊,它充滿了“能量”,通過與患者相連接,儲藥囊“能量”逐漸“釋放”,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少患者體內應激反應、有利于患者深呼吸和咳嗽,促進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風險,讓患者術后可以盡快下床,減少長期臥床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從而加速患者術后康復。

臨床中,麻醉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體重等情況,綜合評估,制定鎮痛方案,麻醉科護士遵照醫囑,多環節、雙人核查下完成鎮痛泵配置。由一個裝有鎮痛藥液的儲藥囊與一個持續泵注裝置安裝在一起,于是大大“能量”的我就此“誕生”了。經麻醉科醫生綜合評估后,根據患者病情,設置鎮痛泵參數后,儲藥囊里的鎮痛藥液就可以按照設置的參數持續地輸注了,以達到持續鎮痛的目的。術后患者在感受到疼痛時,可以按壓我的“小尾巴”,追加劑量,追加的劑量不必擔心會過量,因為“小尾巴”通常是在麻醉科醫生設置好的一定的時間(如15分鐘)內只能有效按壓1次,按壓多次也不會重復給藥。

儲藥囊里的藥液配方不是千篇一律的,麻醉科醫生會根據手術種類、患者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鎮痛方案,常用的藥物種類包括:鎮痛藥、止吐藥等。始終遵循精準化、多模式、聯合鎮痛的原則,有效避免因疼痛而引發患者煩躁不安甚至焦慮、抑郁情緒,減輕機體不良應激反應,加速患者康復。

——我的家族成員

我的家族成員大致可分為3種,靜脈自控鎮痛泵(PCIA)、硬膜外自控鎮痛泵(PCEA)和神經阻滯自控鎮痛泵(PCNA)。

1.靜脈自控鎮痛泵:連接于靜脈留置針處。起效快,效果可靠,應用較為廣泛,如癌痛、術后傷口疼痛、創傷疼痛、燒傷后疼痛、炎癥疼痛等。

2.硬膜外自控鎮痛泵:需要在患者穿刺處留置一條鎮痛的管路,將鎮痛藥液持續輸注到硬膜外腔。用藥量小,鎮痛效果可靠,持續時間長,且作用范圍局限,對全身影響相對較小,可用于分娩鎮痛,以及胸腹部、下肢等術后或此類部位的癌痛治療。

3.神經阻滯自控鎮痛泵:在指定的神經旁留置一根軟管,將鎮痛藥液持續輸注到神經周圍,達到有效鎮痛的目的,作用部位局限,不會引起患者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反應。常用于下肢、胸部術后鎮痛,其中股神經及肋間神經阻滯鎮痛泵最常見。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我可以為患者帶來很多福音

1.自主化給藥,讓患者更好地參與到術后鎮痛管理中。

2.有效減少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腸粘連等術后并發癥。

3.促進患者早期開始術后功能鍛煉。

4.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

5.根據個體需求進行參數調控,同時與信息系統相關聯,可遠程、全程查看患者的術后鎮痛情況。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我的適應證是各類手術后患者的疼痛治療,急性疼痛的治療,癌癥晚期患者的疼痛治療。但也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適合使用我,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就不適用,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不建議使用靜脈鎮痛泵;椎管內穿刺時,如發現患者硬膜外腔有回血情況,禁用硬膜外鎮痛泵。

——我也并不是完美的,也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其他不適

1.惡心、嘔吐:麻醉科醫生會在我的“體內”注入止吐類藥物,從而減輕患者不適。

2.呼吸抑制:發生率較低,如發生,需立即停用鎮痛泵,遵醫囑對癥處理。

3.尿潴留:可先通過物理療法,如聽流水聲、膀胱熱敷來促進排尿,無效時再遵照醫囑進行留置導尿。

4.皮膚瘙癢:發生率較低,如發生,立即通知醫生。

——大家對我要有進一步的認識

1.可以減輕疼痛,但無法完全消除疼痛。鎮痛泵是為了顯著減輕疼痛,不能達到完全無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把術后疼痛控制在患者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將疼痛控制在輕微疼痛(疼痛評估在3分以下)。臨床中,每位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不一樣,鎮痛效果會存在個體差異。

2.采用多模式鎮痛。除了靜脈鎮痛,還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如傷口局部麻醉、口服鎮痛藥物、外用鎮痛貼劑等方法聯合使用,保證鎮痛效果。

3.患者不會成癮。鎮痛藥液濃度較低,在短時間內使用不會讓患者成癮。

4.保持靜脈通暢。患者不可擅自調整或關閉鎮痛泵,以免造成輸注不暢,靜脈通路堵塞。

很多患者認為術后疼痛不可避免,實際上,通過科學的術后鎮痛管理,大多數患者的疼痛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近年來,隨著醫療理念的更新和對人文關懷的重視,鎮痛泵得到了廣泛應用,并且成為現代疼痛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通過合理的使用,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同時,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加速患者手術后的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實現患者舒適化醫療的需求。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