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我們將迎來金秋時節;同時,也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升學季。值夏秋交替之際,氣溫波動較大,需特別注意防暑降溫。根據我國氣候特點,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副熱帶高壓再度掌控我國大部分地區,形成特有的“秋老虎”氣候。此期間高溫、濕熱天氣將持續發威;氣象數據顯示:35℃以上高溫天數顯著增多,午后雷陣雨將頻發,濕度將居高不下,這些都將導致人體出汗不易蒸發,進而極易引發中暑情況。特別是老人、兒童及戶外工作者,更需加強防護措施,避免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同時新入學的大學生將迎來入學軍訓,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多飲水,保持室內通風,預防中暑的發生。
中暑發生的原因。
中暑主要是由于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產熱與散熱功能失衡,導致體內熱量積聚過多,無法及時散發。中暑發生的原因很多,歸結起來有以下幾種常見原因:
體感溫度飆升。當氣溫達35℃,且相對濕度大時,人體實際感受溫度可達45℃以上。因濕度飽和,汗液蒸發效率會降低50%左右,人體散熱機制就會出現嚴重受阻。對于正常人體來說,一旦出現體感溫度飆升,將導致體溫特別是核心溫度迅速上升,進而出現中暑。
生理適應能力下降。經過夏季持續高溫,一般情況下人體汗腺功能都會出現部分衰減,正常人衰減約30%,故核心體溫調節能力減弱。有學者研究發現,相同高溫環境下,9月中暑者核心體溫上升速度較7月快1.2倍。隨著生理適應能力下降,人體對環境適應能力出現不足,并且初秋時節,人體對驟變氣候的適應能力尚未完全調整,尤其新入學大學生,生理和心理均處于適應期,更易受高溫影響出現中暑。
認知盲區導致出現中暑。有學者調查,約65%的民眾因早晚溫差(日均溫差達8-12℃)誤判“入秋不熱”,導致防曬、補水等措施減少,進而出現中暑情況高發。根據疾控人員統計顯示,秋老虎期間中暑發生率反比盛夏高2倍,學生軍訓首周為事故高峰。因此,提高公眾對“秋老虎”危害的認知至關重要。學校、社區應加強防暑知識科普培訓,提醒民眾科學應對高溫、高濕環境。特別是軍訓期間,教官應密切關注學生身體狀況,及時調整訓練強度,確保安全。同時,家庭和軍訓單位也應備足防暑降溫用品,營造涼爽舒適的環境,共同筑牢防暑防線。
紫外線隱匿傷害:根據氣象部門資料,入秋以后紫外線指數較夏季明顯下降,但是仍維持在一個相對高度,戶外工作者或軍訓學生長時間暴露在烈日下,紫外線強烈照射,體內熱量不斷積累,難以有效散發;另外,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下,會出現皮膚灼傷累積效應,可破壞熱調節中樞,進一步出現體內熱量積累導致體溫調節失衡,增加中暑風險。
防護措施不到位:部分人群忽視防曬、補水等措施,導致體溫調節系統超負荷,加劇中暑風險。此外,飲食不當也是誘因之一。高脂高熱量食物會增加體內熱量產生,加重消化系統負擔,影響散熱,同樣增加中暑風險。因此,建議清淡飲食,多攝入富含水分和電解質的果蔬,以助體內熱量平衡。同時,避免劇烈運動,適時休息,確保充足睡眠,增強身體抵抗力。
識別高危人群,提前精準防護
精準識別高危人群,提前準備防護方案,尤為重要。特別體質的人群,譬如老年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應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定期監測其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防暑指導。對于軍訓學生群體,以及戶外高強度的勞動者,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防暑知識,提高全民防范意識。
軍訓學生群體
軍訓學生群體,由于體能消耗大、環境適應能力相對弱,更需細致關懷。教官應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高溫時段高強度訓練,并配備充足飲用水及防暑藥品。組織大學新生軍訓的學校應設立臨時醫療點,以便及時處理突發狀況,確保學生安全度過軍訓期。教官要定期進行防暑知識培訓,掌握急救技能,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應對。同時,學校應組織防暑講座,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全員參與的防暑網絡。
對于大學生新生軍訓,建議推行“50+10”防護法則:每訓練50分鐘,強制陰涼處休整10分鐘;另外,盡量避免11:00點到15:00點時段進行正步、長跑等高強度項目。同時,訓練過程中,軍訓教官應密切關注學生反應,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如果學生出現心慌、頭暈等癥狀時,教官要及時監測學生體溫和心率變化,發現異常立即采取降溫措施。建議訓練場所配備便攜式降溫設備,如冰袋、風扇等,隨時為學生提供降溫支持。學校可以在訓練場所增設遮陽棚,提供陰涼休息區,確保學生有充足時間恢復體能。
戶外勞動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人/快遞員)
戶外勞動者由于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更易中暑。戶外勞動者應配備防曬帽、透氣工作服及便攜式降溫設備,確保自身安全。如果天氣預報出現高溫預警時,盡量調整工作時間,避免午后高溫作業;同時,進食綠豆湯等清涼飲品,增強體力。對于建筑工人和環衛工人,建議定期開展防暑降溫知識培訓,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對于戶外勞動者生命體征監測至關重要,建議作業時佩戴智能手環,當血氧飽和度<95%或心率>130次/分鐘自動報警;及時脫離高溫環境,必要時送醫。
老年群體
老年群體由于體溫調節能力減弱,更易中暑。家屬應密切關注其身體狀況,避免高溫時段外出,家中常備清涼飲品和防暑藥品。社區可組織防暑講座,提供健康咨詢,定期上門探訪,確保老人安全。同時,建議配備智能溫控設備,實時監測室內溫度,及時調整環境,保障老人舒適生活。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一般體質較弱,在高溫天氣下需特別小心,家屬應定期監測其健康狀況,避免外出暴曬。對于其慢性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提供上門醫療服務,確?;颊叩玫郊皶r照顧。同時家中應備有降溫設備,如空調、冰墊等,創造適宜的室內環境,降低中暑概率。
中暑癥狀識別與急救時效
先兆中暑(黃金處置窗<30分鐘)
前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現以下癥狀:強烈口渴、頭暈眼花、心率>100次/分、體溫正?;颍?8℃,意識清楚,初步判斷為先兆中暑。應該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物散熱,飲用含鹽的涼水或含鹽的清涼飲料,用冷水或冰袋敷頭頸部。若癥狀未緩解,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并在等待期間持續監測生命體征,避免病情惡化。
輕度中暑(黃金處置窗<15分鐘)
如果高危人員出現面色潮紅、皮膚灼熱、嘔吐不止、體溫38-40℃等癥狀,應考慮輕度中暑,需要立即采取如下急救操作:冰水浸濕毛巾擦拭大血管區(腋窩/腹股溝/腘窩),或將其直接泡到冰水中,快速降低體溫;同時可以口服補液鹽兌涼水口服。
熱射?。S金處置窗<10分鐘)
如果高危人員出現以下情況:無汗、意識模糊、抽搐、體溫>40℃等,應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操作:立即撥打120并報告:“疑似熱射病”,遵循“降溫第一、轉運第二”原則,用冰袋包裹四肢大血管(禁止擦拭胸腹部),或是冷水浸透全身衣物(水溫20-26℃),或是將其直接泡到冰水中(水溫20-26℃,避免使用酒精擦?。H绻殉霈F昏迷,保持側臥以防窒息。
日常飲食防暑措施
對于高危人群,建議飲食上多攝入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綠豆湯等,幫助體內降溫??梢詤⒖挤朗钊龑毷匙V:西瓜200g(92%水分+番茄紅素抗氧化);黃瓜300g(96%水分+硅元素強化血管);綠豆湯500ml。
作者:靳紅義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 急診科 副主任醫師
審核:陳威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 急診科 主任醫師
封面圖為版權圖庫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