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10件蔬果產品中就有1件來自埃及,但這個農業大國正被塑料垃圾“反噬”。近日,埃及曼蘇拉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研究,對300名農民調查發現:用于保水增產的塑料地膜,僅18.2%被回收,超七成被焚燒或翻入土壤;而塑料覆蓋物(如溫室薄膜)回收率卻高達95.8%。研究指出,經濟成本高、地膜易破碎是主要瓶頸,而財政補貼和加厚地膜技術可將回收率提升至40%以上。
塑料“功臣”變“公害”:每畝地年耗膜20公斤
埃及農民廣泛依賴塑料薄膜技術(俗稱“plasticulture”),通過覆蓋土壤(地膜)和搭建溫室(覆蓋物)種植蔬菜。研究顯示,73.3%的農戶使用低隧道(簡易塑料棚),冬季種植黃瓜、番茄等作物,單產提升30%。但這些塑料薄膜80%為一次性使用,每畝地年均消耗20公斤,廢棄后處理成為“老大難”。
“農民要么燒膜,要么埋土。”研究團隊發現,32.1%的地膜被翻入土壤,26.4%在田間焚燒,僅18.2%送往回收廠。焚燒釋放二噁英等有毒氣體,翻耕則導致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滲透土壤,影響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與之對比,塑料覆蓋物因厚度達50微米(地膜僅20微米)、易收集,95.8%被回收,成為“可回收塑料”的正面案例。
回收難在哪?經濟賬算不過來,技術上“一撕就碎”
研究通過回歸分析揭示雙重障礙。經濟上,回收1噸地膜成本約1500埃鎊(約合人民幣570元),包括人工撿拾(每畝需3工時)和運輸(平均距離20公里),而回收收益僅150埃鎊,“倒貼錢”讓農民卻步。技術上,地膜太薄易破碎,人工撿拾只能回收60%,剩余碎片形成“塑料塵埃”。
“就像撿碎玻璃,越撿越碎。”研究舉例,使用1年后的地膜會裂成小于10厘米的碎片,機械回收機也難以完全收集。此外,72%的農戶采用手工鋪設和移除地膜,進一步加劇破損。
破局之道:財政補貼+技術升級雙管齊下
研究通過相對重要性指數(RII)發現,財政激勵(RII=0.74)是最有效驅動力。若政府每噸補貼500埃鎊(約合人民幣190元),并提供免費上門回收服務,農民參與意愿可提升60%。法國ADIVALOR模式值得借鑒——生產者支付生態稅,資助7000個回收點,2020年農業塑料回收率達74%。
技術層面,加厚地膜(30微米以上)回收率是薄地膜的3倍,且可重復使用2-3季;噴灌技術能減少40%地膜使用量,同時節水35%。“加厚地膜像耐用的‘塑料雨衣’,噴灌則從源頭減少需求。”團隊建議,結合兩者可使污染風險降低50%。
未來挑戰:從“被動清理”到“主動減量”
研究還發現,農場規模和家庭參與度顯著影響回收行為:10公頃以上農場回收率是小農場的2.3倍,家庭成員參與農業的農戶回收意愿高22%。這意味著,建立農民合作社集體回收,可降低運輸成本。
埃及環境部表示,正參考該研究制定《農業塑料管理戰略(2025-2030)》,計劃3年內建成50個回收中心,目標將地膜回收率從18%提升至40%。“塑料不是敵人,管理不當才是。”研究通訊作者Hazem S. Kassem強調,唯有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農民參與結合,才能破解“白色革命”帶來的綠色難題。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