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重要的棉花產區,埃及農業長期依賴塑料薄膜(俗稱“塑料ulture”)提升產量,但隨之而來的塑料污染正成為“甜蜜的負擔”。近日,埃及曼蘇拉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研究,調查300名農民后發現:塑料地膜回收率僅18.2%,超七成被焚燒或翻入土壤;而塑料覆蓋物(如溫室薄膜)回收率達95.8%。研究指出,經濟障礙(如回收成本高)和技術缺陷(如地膜易破碎)是主要瓶頸,而財政激勵和噴灌技術可將回收率提升至40%以上。

塑料成“雙刃劍”:保產背后是污染危機

埃及農民廣泛使用塑料薄膜覆蓋土壤(地膜)和搭建溫室(覆蓋物),以保溫、保水、防雜草。研究顯示,低隧道(簡易塑料棚)是最普及的塑料ulture系統,73.3%的農民采用,主要種植黃瓜、番茄等冬季蔬菜。這些塑料薄膜讓單位面積產量提升30%,但80%為一次性使用,廢棄后處理難題凸顯。

“農民要么在田里燒膜,要么直接翻進土里。”研究團隊指出,32.1%的地膜被翻入土壤,26.4%在田間焚燒,僅18.2%被送往回收廠。焚燒釋放有毒氣體,翻耕則導致微塑料(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污染土壤,影響作物根系和土壤肥力。相比之下,塑料覆蓋物因厚度大、易收集,95.8%被回收,成為“可回收塑料”的典范。

回收難在哪?經濟賬+技術坑雙重制約

研究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兩大因素讓農民“望膜卻步”。經濟上,回收成本占種植支出的15%,包括人工撿拾(每畝需3個工時)和運輸費用(平均距離20公里),而回收收益僅為塑料原價的10%。“回收一噸地膜倒貼200埃鎊(約合人民幣76元),誰愿意干?”一位受訪農民直言。

技術上,地膜厚度普遍不足20微米(約一張A4紙厚度的1/4),使用后易破碎成碎片,人工撿拾效率低。此外,72%的農民采用手工鋪設和移除地膜,進一步加劇破損。“就像撿碎玻璃,撿不干凈還傷手。”研究人員比喻道。

破局之道:財政激勵+技術升級雙管齊下

研究通過相對重要性指數(RII)分析發現,財政激勵(RII=0.74)是最有效的驅動力,其次是提升塑料質量(RII=0.73)。例如,若政府每噸補貼500埃鎊(約合人民幣190元),并提供免費回收服務,農民參與意愿可提升60%。法國的ADIVALOR模式值得借鑒——生產者支付生態貢獻費,資助7000個回收點,2020年農業塑料回收率達74%。

技術層面,噴灌技術(通過噴頭均勻灑水)可減少地膜使用量40.1%,同時提升作物水分利用率。研究還建議推廣加厚地膜(大于30微米),其回收率是薄地膜的3倍。“就像換了耐用的‘塑料雨衣’,用后能完整回收。”團隊解釋。

未來展望:從“被動處理”到“主動減量”

研究還發現,農場規模和家庭參與度顯著影響回收行為:10公頃以上的農場回收率是小農場的2.3倍,家庭成員參與農業的農戶回收意愿高22%。這意味著,鼓勵家庭農場合作、建立集體回收點,可降低成本。

埃及環境部表示,正參考該研究制定《農業塑料管理戰略(2025-2030)》,計劃3年內建成50個回收中心,目標將地膜回收率從18%提升至40%。“塑料不是敵人,管理不當才是。”研究通訊作者Hazem S. Kassem強調,唯有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農民參與結合,才能讓“白色革命”真正綠色可持續。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