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當你擰開水龍頭洗漱,沖馬桶、洗菜做飯時,有沒有想過這些用過的水會去向何方?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污水——洗澡水、廚房廢水、生活雜排水,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廢水",正在以驚人的規模考驗著城市的承載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污水處理的神秘面紗,看看那些被我們"用過"的水,如何在科技的力量下完成華麗變身。
驚人的污水體量:
三個昆明湖的日常挑戰
先請大家猜一個數字:作為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每天會產生多少污水?答案是六百多萬立方米[1]。這個數字可能有些抽象,我們來做個對比:頤和園的昆明湖蓄水量大約200萬立方米。也就是說,北京每天產生的污水量,足以充滿三個昆明湖。
污水廠水管圖片 圖源:AI生成
如果這些污水得不到有效處理,后果十分嚴重。回想十幾年前,北京也曾面臨"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困境:不少河道變成了臭水溝,岸邊垃圾堆積,水體發黑發臭,不僅影響城市環境,更威脅著居民的健康。那時的人們很難想象,僅僅十幾年后,這些令人頭疼的污水會變成城市的"第二水源"
生活用水使用場景 圖源:AI生成
如今,北京已經基本實現了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這意味著無論你住在市中心的胡同里,還是郊區的社區中,用過的污水都會通過地下管網匯入污水處理廠,接受一套完整的"凈化改造"。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過程,背后凝聚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污水處理的核心技術:
微生物軍團的"化功大法"
提到污水處理,很多人會想到"過濾"——就像家里用凈水器過濾自來水一樣。過濾確實是重要環節,但在污水處理廠,真正的"主力部隊"并不是濾網,而是一群看不見的"微型工人"——微生物。
走進污水處理廠,你會看到一個個巨大的池子,里面裝著土黃色的、類似泥漿的物質,專業術語叫"活性污泥"。別看它樣子普通,每一勺污泥里都藏著數億個微生物,它們組成了一支龐大的"凈化軍團",專門負責"吃掉"污水中的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這種利用微生物處理污水的技術,被稱為生化處理技術,也是目前污水處理中最核心、最高效的方式。
活性污泥微觀圖片 圖源:AI生成
科學家們通過基因測序發現,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種類超過3000種。但可惜的是,這3000多種微生物里,絕大多數都像"摸魚"的員工——我們至今不清楚它們在污水處理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真正在一線"干活"的功能性微生物,只有大約30種,僅占總量的1%左右[2]。
這些"勞模"微生物各有所長:有的擅長分解蛋白質,有的專門"啃食"碳水化合物。還有的能把污水中的氨氮轉化成無害的氮氣,比如硝化細菌,能把對水體有害的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硝酸鹽;而反硝化細菌則會進一步將硝酸鹽還原成氮氣,釋放到空氣中,消除水體富營養化的隱患。
水處理中的植物 圖源:AI生成
我們的水科技工作者通過優化工藝條件(比如污水中的溶解氧、pH值、投加填料),讓那些功能性微生物"吃得更歡、干活更賣力"。當這些微生物的活性被充分激發后,污水處理效率會顯著提升,原本需要10小時處理的污水,可能6小時就能達標,這就為縮小處理設施規模創造了可能。
從地上到地下:
污水處理廠的"空間魔法"
傳統的污水處理廠往往是"占地大戶",一個中等規模的處理廠動輒需要幾百畝土地。在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如何在處理污水的同時節省土地資源,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而微生物技術的突破,恰恰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
當污水處理效率提升后,我們可以對處理設施進行"空間壓縮"——把原來需要建在地面上的大池子"藏"到地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碧水再生水廠,就是這種"空間魔法"的典型代表[3]。
這個水廠的前身是一個占地300畝的老廠,通過技術升級和下沉式改造,新廠的占地面積縮減到100畝,處理能力卻比原來提高了一倍。節省出來的200畝土地,建成了一個碧波蕩漾的清水湖和濱水公園。如今,周邊的居民可以在這里散步、觀鳥,曾經的污水處理廠變成了城市綠肺,這就是科技帶給老百姓最實在的獲得感。
這種下沉式再生水廠不僅節省土地,還有很多隱藏優勢:地下環境溫度穩定,有利于微生物保持活性,冬季也能高效運轉;封閉的處理系統能減少異味和噪音,避免對周邊居民造成影響;地面的公園和湖泊還能起到調蓄雨水、改善局部氣候的作用,實現了"一石多鳥"的效果。
污水變資源:
城市的"第二水源"與循環經濟
經過處理的污水,并不是直接排放到河流里就完事了。在水資源緊張的北京,這些凈化后的水有了一個新名字——再生水,它們被稱為城市的"第二水源",正在為北京的生態和生產提供重要支撐。
再生水使用場景 圖源:AI生成
目前,北京通過再生水廠的建設和運行,每天能生產大量再生水,相當于為城市新增了幾十個"大泉眼"。這些再生水用途廣泛:有的用來補充河道生態用水,讓干涸的河流重新流動起來,比如通州的北運河、朝陽的亮馬河,都離不開再生水的滋養;有的被送到發電廠,作為循環冷卻使用;有的被送往芯片廠,用于高端工業制造。
更令人驚喜的是,科研人員還從污水中提取的氮、磷等營養成分,被制成了一種專門用于花卉、綠植的有機營養液,既能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又能讓植物長得更茁壯[4]。
未來污水處理:
一場多學科的跨界合作
污水處理看似只是"玩水",實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交叉學科。要讓污水變清、變廢為寶,需要多個領域的密切配合:
生物技術是核心,需要不斷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優化它們的工作環境,篩選富集更高效率的菌種;
材料技術很關鍵,比如研發更高效的過濾膜、更好的生物填料,不斷提高處理效率、降低維護成本;
信息技術在智能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水質變化,用算法自動調整處理參數,讓整個水廠像"智慧大腦"一樣精準運行;
土木工程則負責更加低碳集約的建設,比如設計更合理的池體結構、更節能的下沉式廠房。
正是這種多學科的碰撞與融合,讓污水處理技術不斷升級:從最初的簡單沉淀,到現在的智能化、資源化處理;從占地龐大的地面廠,到節約空間的下沉式再生水廠;從單純的"凈化污水",到"提取資源、循環利用",污水處理正在從"末端治理"變成"資源循環"的關鍵環節。
結語:
看不見的工程,看得見的改變
污水處理廠可能是城市中最"低調"的基礎設施——它們大多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處理著我們每天產生的污水,卻很少被人關注。但正是這個看不見的工程,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環境:曾經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閑置的土地變成了公園,浪費的水資源變成了可用的寶藏。
當你下次在河邊散步,看到清澈的河水、嬉戲的野鴨時;當你在社區公園賞花,聞到清新的草木香氣時,或許可以想一想:這背后,可能就有那些30種功能性微生物的功勞,有科研人員為提升1%效率付出的努力,有無數污水處理工作者的堅守。
水廠圖片 圖源:AI生成
污水處理的故事告訴我們:科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太空探索、人工智能這些"高大上"的領域,也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里。從污水到清泉的轉變,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只要善用科技,萬物皆可循環,廢物也能變成寶藏。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水務局. 北京市水務統計年鑒[M].北京市水務局,2023:8. https://swj.beijing.gov.cn/zwgk/swtjnj/
[2] Linwei Wu, Daliang Ning, Bing Zhang. et al. Global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 Nature Microbiology,2019,4 (12):1183
[3] 侯鋒,王凱軍,邵彥青,等.北京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升級改造及生態綜合體建設[J].中國給水排水,2017,33(10):54
[4] Kuichang Zuo, Mansheng Chen, Fubin Liu . et al. Coupling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biocathode microbial desalination cell enhances advanced purification and long-term stability for 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8, 547:34
作者:曹效鑫
審核:劉穎 李培元
審核專家:陳禧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 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