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棉花產量四分之一的產地,我國新疆的棉花生產長期面臨“十年九旱”的水資源挑戰。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在《Fronti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發表研究,通過模擬兩種氣候變化情景發現,到2090年代新疆棉花水足跡(生產每噸棉花消耗的水資源量)可能減少35.7%,其中噴灌技術節水潛力最大,降幅可達40.1%。這一發現為干旱地區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參考。

新疆棉花的“水賬本”:藍水占比超八成,干旱壓力加劇

棉花是新疆農業的“支柱產業”,但當地年均降水量僅13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080毫米,生產嚴重依賴灌溉。研究以2000-2018年為基準期,測算出新疆棉花水足跡為4264立方米/噸,其中藍水(地下水、地表水等灌溉用水)占83%,相當于每噸棉花要消耗約4個標準游泳池的地下水,而綠水(天然降水)僅占17%。

氣候變化正讓情況更復雜。研究預測,到2090年代,新疆年蒸發量將增加14.3%,降水卻減少16.4%,干旱趨勢加劇?!熬拖窠o本就缺水的‘水缸’開了個更大的口子,”團隊成員解釋,“但高濃度CO?會像‘植物加濕器’,讓棉花葉片氣孔關閉,減少水分蒸發,反而可能降低整體水足跡?!?/p>

兩種氣候情景下:水足跡最多降35.7%,噴灌技術“領跑”節水

研究模擬了兩種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情景:SSP2-4.5(中等排放)和SSP5-8.5(高排放)。結果顯示,到2090年代,新疆棉花水足跡在SSP2-4.5情景下減少19.3%,在SSP5-8.5情景下減少35.7%。藍水足跡雖整體下降,但占比小幅上升3.4%,意味著棉花生產對地下水的依賴更強;綠水足跡則銳減47.2%,反映降水對棉花的補水作用進一步減弱。

不同灌溉技術中,噴灌(通過噴頭均勻噴水)表現最優,在SSP5-8.5情景下節水40.1%,遠超溝灌(17.8%)和滴灌(33.7%)?!皣姽嘞瘛珳柿茉 ?,減少水分蒸發和深層滲漏,而溝灌像‘大水漫灌’,浪費較多,”研究指出,目前新疆滴灌普及率較高,但噴灌在極端干旱情景下的節水優勢更明顯。

南北疆差異顯著:北疆水足跡降得多,南疆干旱壓力更大

空間分布上,北疆棉花水足跡降幅大于南疆。在SSP5-8.5情景下,北疆部分地區水足跡減少超40%,而南疆降幅多在30%左右?!氨苯窘邓远啵珻O?施肥效應疊加溫度適宜,減產風險??;南疆更干旱,蒸發加劇可能抵消部分節水效果,”團隊分析。

不過研究也有局限:模型假設灌溉技術、棉花品種不變?,F實中,若結合耐旱品種培育、智能灌溉等,節水潛力可能更大。例如,已有研究顯示,高產品種可提高單產,間接降低單位水足跡。

應對氣候變化:從“節水技術”到“綜合管理”

研究建議,未來新疆棉花生產需“兩手抓”:短期推廣噴灌等高效灌溉技術,長期結合品種改良和氣候適應性管理。“就像給棉花‘穿上節水衣’,同時‘鍛煉’它的耐旱能力,”團隊強調,這不僅關乎棉花產業可持續性,也是我國西北干旱區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縮影。

來源: 農業科學與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