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啊,我這手腫得像小籠包一樣,會不會有問題啊?”下午巡房時,張阿姨舉著右手問我。今天上午,她剛做完冠脈造影檢查,橈動脈穿刺處用了壓迫器止血。雖然手術很成功,但現在手掌和手指有些腫,手指活動不太靈活還伴有麻木感。

作為心內科護士,這樣的場景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橈動脈穿刺是冠脈造影的常用入路,相比傳統的股動脈穿刺,它的并發癥少,患者可以早期活動。它有一個“甜蜜的煩惱”——30%-50%的患者會出現手部不同程度的腫脹和不適。

一、為什么手會腫?

橈動脈穿刺后使用壓迫器,就像給你的手腕戴了一個“緊箍咒”。這個“緊箍咒”通過壓迫橈動脈穿刺點來止血,但同時也可能帶來三個問題:

1.靜脈回流受阻:壓迫器壓得太緊或位置不準時,會連帶壓迫旁邊的靜脈。靜脈是血液回流的通道,被壓住后手部的血液回流不暢,就會“堵車”導致腫脹。

2.淋巴回流障礙:我們的淋巴系統就像城市的排水系統,當壓迫影響到淋巴管時,“排水”不暢也會引起腫脹。

3.局部炎癥反應:穿刺本身是個小創傷,身體會啟動修復程序,局部會有些許炎癥反應,這也是造成腫脹的原因之一。

這種腫脹通常是暫時的,隨著壓迫器的解除和時間的推移會逐漸消退。在這期間,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緩解不適。

二、“手部瑜伽”五式

根據《經橈動脈冠狀動脈診療術后護理專家共識》和多項臨床研究,早期適當的手部活動不僅能減輕腫脹和不適,還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并發癥。下面這五個動作,我稱之為“手部瑜伽”,簡單易學,安全有效:

第一式:手指波浪舞:大拇指放掌心握拳,從小拇指開始,依次將五個手指輕輕抬起、放下,每小時做1次。可促進手指遠端血液循環,減輕腫脹。

第二式:手指彈跳舞:將大拇指依次壓住其余四指指間,再將手指彈出,每小時做1次。注意動作不要活動腕部,避免牽拉到穿刺部位。改善手部部血液循環,預防僵硬。

第三式:握力球鍛煉:使用軟質海綿球或壓力球(沒有的話可以用襪子卷成球替代),輕輕握球3秒,然后緩慢松開,每小時做1次,可鍛煉手部肌肉,促進靜脈回流。

第四式:手臂抬高運動:將手臂抬高至心臟水平以上,保持2分鐘-3分鐘,每小時做1次,利用重力幫助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第五式:肩部放松操:聳肩→放松,做深呼吸配合,每小時做1次,緩解因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導致的肩頸僵硬。

溫馨提示:所有動作都應輕柔緩慢進行,如果在某個動作過程中感到穿刺部位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并告知醫護人員。

三、這些誤區要避開

在臨床工作中,我發現很多患者對手部腫脹存在誤解,這里特別提醒:

1.不敢動派:“護士說不能動,我就一動不敢動”—— 錯!完全不動可能導致血液循環更差,正確的方法是適度活動未受壓部位。

2.過度活動派:“多活動好得快,我要多做家務”—— 危險!過度活動可能增加出血風險,應循序漸進。

3.熱敷派:“腫了就該熱敷散瘀”—— 使不得!術后24小時內熱敷可能加重出血或血腫形成。

4.自行松解派:“綁得太緊了,我自己松一點”—— 絕對禁止!壓迫器的松緊度需專業醫護人員調整。

四、什么時候需要看醫生?

大多數情況下,手部腫脹會逐漸減輕。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聯系醫護人員:

1.手指顏色發紫或蒼白。

2.手指感覺麻木或刺痛加重。

3.手部溫度明顯低于對側。

4.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腫快速增大。

5.腫脹持續加重超過24小時

五、壓迫器移除后的護理

通常,橈動脈壓迫器會在術后6小時-24小時移除(根據醫院規定和患者情況有所不同)。移除后你還需要注意:

1.循序漸進恢復活動:移除后第一天避免提重物(超過1kg)和劇烈活動。

2.觀察穿刺部位:保持清潔干燥,如有小硬結屬于正常現象,通常會自行吸收。

3.繼續手部鍛煉:可以適當增加活動范圍和強度。

4.合理使用冷敷:如果局部有輕度腫脹,可以間斷冷敷(每次10分鐘-15分鐘)。

記住張阿姨后來的變化嗎?在指導下,她堅持做“手部瑜伽”,術后第二天手部腫脹明顯消退,還笑稱這是她做過最輕松的“瑜伽課”。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