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地區,在重慶渝中區的中心地帶,莊嚴的人民大禮堂對面,中國三峽博物館坐落于此,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在此處落筆。館內珍寶如云,置于歷史長河中,巴山渝水的千年滄桑便像一幅畫卷一樣緩緩展開。在眾多文物中,有一件造型奇特的陶器,瞬間抓住了我的目光:它是一只雙翅平展,外形呆萌的“鳥”。陶器以人形居多,鳥形極為罕見。所以,這只“鳥”成了博物館中的明星,被譽為“巴渝神鳥”。

巴渝神鳥的現世,帶我們走進一場跨越古今的邂逅。在2001年10月,于豐都袁家巖秦家院子墓群,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挖掘著,直到他們發現了一地散落的陶片,而當拂去塵土將散落在一起的陶瓷碎塊拼接之后,引入眼簾的是一尊怪異的鳥型陶器。這尊陶鳥高31.7厘米,翼長51.2厘米,寬13.5厘米,是由泥質紅褐陶制作而成。鳥頭上有一個圓盤,鳥的嘴里銜著一枚圓珠,可是鳥的尾部卻不知所蹤,留給后人的只有無限的遐想(圖1)。

圖1. 收藏于中國三峽博物館的“巴渝神鳥” 圖片來源:網絡

這尊罕見的陶器在考古界引起轟動,可見這只陶鳥的雙翅平展,做振翅欲飛狀,其造型非常獨特,在之前出土的文物中,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造型。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圖2)。它究竟是一只什么鳥?這也十分具有爭議性,有人認為它是鳳凰,但也有人認為它是精衛鳥,又或是比翼鳥。但精衛鳥背后凄美的傳說故事讓精衛鳥成為了一種冤鳥,在墓葬中,這種象征含義似乎不太合適。那這尊陶鳥是否是比翼鳥呢?比翼鳥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常象征著夫妻恩愛,永不分離。但比翼鳥通常成雙成對出現,而且造型中的圓盤,銜珠與比翼鳥無關。曾有文獻提到過鳳凰銜珠,結合鳳鳥作為古代巴文化的古老圖騰之一,象征著吉祥,高貴,奮發向上的精神,大眾所認可的看法是這尊陶鳥以鳳凰為原型制作而成。

圖2. 以“巴渝神鳥”為原型制作的藝術品 圖片來源:網絡

人們發現,展翅欲飛的“巴渝神鳥”與重慶這座自強不息的巴渝古都氣質契合。多年后,設計師以巴渝神鳥為原型設計出展示重慶人文精神的“火鳳凰”標志。設計師蔡躍宏在一個午后一邊注視著巴渝神鳥的圖片,一邊在地圖上勾勒,而重慶地圖勾勒所展現出的線條與巴渝神鳥的形象不謀而合,串聯起重慶的所有區縣:一只鳳凰便躍然于紙上。此圖案神奇之處在于它不僅“姿態優美、比例協調”,更重要的是與現實重慶的生態、人文、經濟和城市的功能基本對應吻合,尤其令人鼓舞的是“由四十個城市節點形成的這只火鳳凰”符合直轄新重慶的核心理念:“資源整合,齊心協力,吉祥騰飛”。后來這只火鳳凰長久以來和重慶一起成長,并作為標志為大家所熟知(圖3)。

圖3.象征重慶人文精神的“火鳳凰” 圖片來源:網絡

巴渝神鳥,這件古老的陶器,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更是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文化符號。它見證了重慶的歷史變遷,承載著巴渝人民的精神追求。盡管關于它的謎團還有很多,但正是這些未解之謎,吸引著我們不斷去探索、去發現。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等待著我們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聆聽它訴說更多的故事。 在重慶的街頭巷尾,巴渝神鳥的形象隨處可見。它不僅出現在博物館的展廳里,更融入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重慶的歷史文化永遠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每一次凝視巴渝神鳥,都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從遠古而來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前行,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傳奇故事。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