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學江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近年來,甲狀腺癌的“存在感”越來越強。河南鄭州一名35歲女子就因長期處于精神內耗狀態,習慣性自責、過度思慮,依賴助眠藥仍頻繁失眠,最終被確診為甲狀腺癌。這一事件再次將“情緒壓力與甲狀腺健康”的關系推向公眾視野,引發熱議。
甲狀腺癌怎么回事?情緒壓力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該怎樣預防呢?
一、甲狀腺癌是怎么回事?
想要了解情緒壓力與甲狀腺癌的關系,首先得知道甲狀腺癌是什么。
甲狀腺位于喉結下方,形狀類似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主要負責分泌甲狀腺素等激素,幫助人體調節新陳代謝和鈣元素平衡。當甲狀腺內部的細胞異常增生時,便有可能引發甲狀腺癌,是頭頸部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
甲狀腺癌早期沒有明顯癥狀,隨著腫瘤增大,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頸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臟器轉移,主要轉移至肺、肝和骨骼。
二、高發、年輕化,女性更易“中招”
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 2025年體檢報告顯示,甲狀腺癌檢出率高達48%,位居惡性腫瘤首位?。其發病呈現出年輕化、女性高發等顯著特點。
此外,情緒敏感型人群、腹型肥胖者、有家族遺傳傾向者都是高危人群。
性格內向、追求完美、習慣自我否定的人群更容易產生情緒內耗。35歲的李女士(化名)就是典型案例。
《柳葉刀》子刊研究指出,腰圍每增粗5厘米,甲狀腺癌風險升高11%。當女性腰圍≥85cm、男性≥90cm時,風險可達正常人群的1.49倍。脂肪細胞釋放的炎癥因子會刺激甲狀腺細胞增殖,同時肥胖者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直接作用于甲狀腺,增加癌變風險。
如果一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在30歲前確診甲狀腺乳頭狀癌,其子女的遺傳概率約為50%。這類人群建議從20歲開始每年進行甲狀腺超聲檢查。
三、情緒壓力如何“攻擊”甲狀腺?
當前,甲狀腺癌發生的確切機制仍不十分清楚,現有研究表明與性別、放射史、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等有關。而敏感、猜忌、緊張等情緒內耗容易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和機體免疫力下降,進而導致體內各項生理功能失調而引發癌癥。
甲狀腺對情緒變化極為敏感。當人處于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時,腎上腺軸(HPA軸)被激活,皮質醇分泌激增,直接抑制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釋放。長期內分泌紊亂易誘發細胞異常增殖。
不良情緒會抑制免疫功能,導致免疫系統調節紊亂,“誤傷”甲狀腺細胞,增加DNA突變的風險,使甲狀腺細胞異常增殖。
相關醫學團隊對1200名甲狀腺癌患者的回溯性研究發現:經常感到壓力者的患病風險是常人的2.127倍,有“生悶氣”習慣的人群患病風險更高達3.429倍,合并失眠癥狀者的癌變概率增加113%,進一步印證了情緒管理在甲狀腺健康中的關鍵作用。
四、預防與保護
調節情緒,放松自己,避免長期精神內耗。當感到焦慮時,可以采用呼吸法平緩情緒——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重復3輪;還可以通過運動、冥想等方式釋放壓力;與親朋好友傾訴,避免負面情緒堆積。
運動能促進甲狀腺激素受體敏感性,改善代謝水平。飲食方面,需要減少高糖高脂飲食,適量攝入碘,避免過量或缺乏。
調整作息,盡量在11點前入睡,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TSH(促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升高。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可顯著改善甲狀腺激素節律。
定期檢查。建議健康人群35歲后每5年進行一次甲狀腺功能檢查和彩超;高危人群最好是每年檢查1次。
自我初查,可以仰頭觀察頸部是否對稱,手指輕按氣管兩側,做吞咽動作感受有無腫塊滑動。如果出現脖子變粗,氣管兩側可觸及不規則且可移動的結節,吞咽時腫塊滑動感明顯等情況,建議盡快就醫。
甲狀腺癌的高發,既是身體對長期壓力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抗議”,也是現代醫學早篩技術進步的“警示”。即便確診,多數患者也能通過規范治療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不必恐慌。調節好情緒和生活習慣,給甲狀腺減減壓,也為我們自己的健康加點分。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