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農業科學院核心區大院的深處,停泊著一艘特殊的"方舟"——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這里沒有金碧輝煌,卻珍藏著比黃金更珍貴的財富:幾萬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從古老的小站稻地方品種,到特色鮮明的沙窩蘿卜,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而獨特的“作物基因身份證庫”。

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種質資源庫是關鍵。庫內并非簡單的儲藏室,而是配備了精密的“種子冰箱”——低溫低濕庫房,常年維持在-4℃及-18℃的低溫以及相對濕度低于50%的干燥環境,讓種子生命活動近乎停滯,得以安眠數載及數十載。這份守護不僅是為了今天,更是為未來育種家預留了可能需要的遺傳素材。

然而,保護絕非將種子簡單封存于冷庫便告完成。資源庫的科研人員們持續進行著幾項關鍵工作——其一是,通過定期"喚醒"種子進行繁殖更新,確保其生命活力;其二是將部分種子種植在資源圃中,給作物進行年度體檢,細致觀察記錄它們的“表型密碼”:何時開花、何時結實、抗病能力如何、產量品質如何;其三是對種子進行“CT掃描”,看看每份種子的基因密碼如何,構建完整的"基因身份證"。

種質資源庫的價值,更在于它是一座蘊藏無限可能的“育種金礦”??蒲腥藛T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如同手持精密的“基因探針”,深入挖掘種質資源這座富礦。通過種質創新培育,天津農科專家成功培育出抗稻瘟病能力顯著增強的新一代小站稻品種,既保障了稻米穩產,又守護了那份獨特的津門米香;對地方特色蔬菜種質資源的深入研究,則催生了品質更佳、更適宜設施栽培的黃瓜、花椰菜新品種,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這些成果,生動詮釋了“保護為了利用,利用促進保護”的深刻內涵。

這座"種質方舟"還在持續拓展其生態價值。通過種質創新培育的節水抗旱品種,助力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選育的低肥高效品種,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開發的特色功能作物,豐富生態農業業態。每一個創新都在為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站在新起點,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將繼續守護這份綠色的希望。它不僅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因銀行",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引擎"。在這里,古老的種子與現代科技相遇,傳統農業與生態理念融合,共同描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這座矗立于渤海之濱的“種子方舟”,正以其科學嚴謹的守護和富有前瞻性的探索,為天津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的源頭活水。它守護的不僅是沉睡于低溫中的種子,更是我們應對未來挑戰、端牢中國飯碗的底氣與希望。

作者:天津市農業科學院 時曉偉

審核: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蘭青闊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