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圖
近期,廣東佛山等地暴發的基孔肯雅熱疫情,正是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科學防蚊刻不容緩。
然而,貨架上的驅蚊產品簡直讓人挑花眼:手環、植物精油、各種噴霧……是不是瞅著就犯難?到底哪個靠譜?
誰才是真正的“蚊蟲克星”
避蚊胺——驅蚊界的“老牌冠軍”,安全使用70多年,驅蚊效果強、持續時間長,不僅能防蚊,還能防蜱蟲、跳蚤等害蟲。
派卡瑞丁——新一代“清爽之選”,一種植物來源的化合物,無色無味不黏膩,不傷衣物,適合敏感人群。
檸檬桉油——天然植物成分,提取自檸檬桉樹葉,有效驅蚊,適合喜歡天然產品的人群。
其他成分,如驅蚊酯,有一定驅蚊效果,但持久性和防護范圍稍遜。
濃度越高越好嗎
不少人覺得買驅蚊劑就得挑濃度最高的,效果肯定最“頂”——這種想法就“跑偏”了。
其實,驅蚊劑的濃度和“效果多強”沒關系,只決定“能護多久”。在合理范圍內,濃度越高,保護時間越長;可一旦濃度到了某個臨界點,再往上加,防護時長也不會明顯增加了。
以避蚊胺為例,日常用選10%-35%濃度的就夠了。只有在蚊子特別多,或者天熱潮濕讓藥劑揮發快時,才用更高濃度的。
怎么選?看你在戶外待多久:小區樓下溜達半小時,低濃度的足夠;要是去公園、野外待大半天,就得選能持續防護的高濃度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按說明正確使用的話,避蚊胺對各年齡段兒童都是安全的。但加拿大相關機構建議,6個月以下嬰兒別用。至于檸檬桉油,3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孕婦也能安全使用避蚊胺,推薦用法和普通成人一樣。
一些“看起來很美”的防蚊妙招
像香茅醛、肉桂油這些植物精油類的驅蚊產品,雖然聽著天然又安心,但不少研究都發現,它們的驅蚊效果和持續時間,比避蚊胺、派卡瑞丁差遠了。
無論里面浸泡了什么驅蚊劑,國內外多項研究都已證實:驅蚊手環對自然狀態下的蚊子基本沒啥用,既擋不住也殺不死。還有電子驅蚊器號稱能發出令蚊子討厭的聲音來驅蚊,可一篇匯總了10項現場研究的分析明確顯示,這些聲音根本沒讓蚊子有啥明顯反應,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它們真能驅蚊。
如何正確使用驅蚊產品
正確涂抹方式:先把驅蚊劑噴在自己手心,搓勻后再抹到孩子(或自己)的臉、脖子、手臂、腿等裸露皮膚上。衣服蓋住的地方不用涂。
用量別貪多:皮膚上薄薄涂一層就夠了,不是涂得越多效果越好,過量反而沒必要。
避開特殊部位:傷口、發炎或過敏的皮膚不能涂;抹臉時尤其要小心,別弄到眼睛、嘴巴里,最好先噴在手上再輕輕拍涂。
注意衣物材質:穿薄衣服時,蚊子可能透過布料叮咬,這時可以往衣服上噴點驅蚊劑加強防護。但要注意,含避蚊胺的產品可能會損壞人造絲、氨綸等合成纖維衣物,別直接噴在這些面料上。
防曬和驅蚊的順序:如果既要涂防曬霜又要用驅蚊劑,先涂防曬霜,等它完全吸收后再抹驅蚊劑。不建議給孩子用“防曬+驅蚊”二合一產品,因為防曬霜需要經常補涂,容易讓孩子接觸過多驅蚊成分。
給孩子涂抹時的注意事項:必須由大人操作,先噴在自己手上,再輕輕抹到孩子皮膚上。最好別讓孩子自己涂,避免誤觸眼、口。
及時清洗:回到室內不需要防蚊時,記得用肥皂和清水把涂過驅蚊劑的皮膚洗干凈。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