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珠三角的田埂上遠眺,稻浪翻滾間不見化肥袋堆積,冬瓜藤蔓下清水潺潺,酸化耕地里禾苗茁壯——這生機勃勃的景象,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用三項核心技術為“美麗中國”寫下的廣東注腳。從水稻田的“三控”革命到冬瓜地的“三護”智慧,再到酸化土壤的改良密碼,農科人用科技讓每一寸土地既豐產又潔凈,讓鄉村既有煙火氣又有生態美。

水稻“三控”:讓每一粒稻谷都帶著綠色基因

“以前追肥像撒芝麻,現在施肥有準頭,田里的青蛙都多了!”,這便是水稻研究所研發的“三控”技術正在發揮威力。這項連續16年入選廣東農業主推技術的成果,像給稻田裝上“智能管家”。水稻“三控”施肥技術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為核心,通過科學調控實現高產與環保的統一。

“控苗”聚焦解決傳統種植中“苗多無效”的痛點:通過精準控制基蘗肥中的氮肥用量,將水稻成穗率從傳統技術的50%左右(甚至更低)提升至60%以上。這一調整減少了中途死亡的無效分蘗,避免了肥料浪費、群體郁蔽及病蟲害風險,還能促進有效分蘗健壯生長,為大穗高產奠定基礎。

“控病蟲”則通過優化群體結構實現生態防控:降低苗峰、改善通風透光性,從環境上抑制病蟲害滋生。以紋枯病為例,技術實施后水稻群體透光率提升,病害發生率顯著降低,農藥使用量減少1~3次。

相較于傳統技術,其優勢顯著:一是高產穩產,一般增產10%,且抗倒性強;二是綠色環保,節省氮肥20%,減輕農業面源污染;三是簡便易行,適用于不同品種、區域和種植方式,效果穩定。

該技術已入選農業農村部及廣東省多項主推技術名錄,廣泛應用于糧食高產創建、化肥農藥減量及面源污染治理等國家級、省級項目,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人員帶著農民做對比實驗時打趣:“就像給水稻辦健身卡,不暴飲暴食才長得結實。”如今,這項技術已在南方五省區推廣數千萬畝,每年減少化肥使用,相當于數十萬輛汽車的碳排放量。監測數據顯示,稻田周邊水體氮磷含量逐年下降,田溝里又能看到魚蝦游動的身影。

冬瓜“三護”:讓每顆果實都沐浴生態陽光

冬瓜田里,村民仔細端詳手上這冬瓜的葉片,綠油油的生機盎然。這是蔬菜研究所研發的“三護”技術帶來的新變化:冬瓜減量施肥及“三護”栽培技術,針對廣東地區冬瓜早春苗期低溫、生長期高溫高濕交替及暴雨導致的肥水流失嚴重、黃葉黑心等生理性病害高發問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通過系統研究土壤養分動態與植株生長需求的關系,結合嫁接育苗技術創新,開發出兼顧產量提升與生態保護的栽培模式。數據顯示,傳統栽培模式化肥利用率低于30%,病害發生率高達60%,實現產量增12%以上,化肥減13%-40%,農藥降30%-50%。

技術人員教農民辨認葉片營養時打比方:“葉子發黃不是餓了,是缺鈣抽筋,就要像人喝牛奶一樣要及時補營養。”如今,該技術已在華南冬瓜主產區廣泛應用,推廣成效顯著,已在6省試驗。帶動形成“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的綠色產業鏈,每年減少化肥投入超千噸。

土壤改良:讓每寸耕地都恢復健康活力

“這片地以前像塊酸蘿卜,現在成了聚寶盆!”當地農戶望著眼前的稻田感慨。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研發的酸化耕地改良技術,正讓華南三熟區的“生病土壤”重獲新生。該技術獨創構建“降活性酸、阻潛性酸、控酸化因子”三步法的綜合治理體系。新型堿性改良劑像給土壤喝“堿性蘇打水”,快速將pH值從酸性提升至適宜范圍;有機物料如海綿般鎖住養分,阻止土壤“返酸”;平衡施肥切斷酸化源頭,形成長效防護網。

其通過新型堿性改良劑中和活性酸、有機物料緩潛性酸釋放、平衡施肥控酸化因子,實現土壤pH提升與糧食增產。2024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資源環境類主推技術,近兩年在廣東臺山、南雄等地推廣30余萬畝,糧食畝產增幅超10%。

從稻浪翻滾到瓜田飄香,從沃土重生到碧水環流,廣東農科人用三項技術編織出綠色農耕網絡。當化肥減少、魚蝦增多,當產量提升、生態改善,美麗中國的底色在南粵田野上愈發鮮亮。這些扎根大地的科技成果,正讓每一粒糧食、每顆果實都成為生態友好的見證,書寫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篇章。

作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助理研究員 曹聰

審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 副研究員 邵卓

來源: 科普中國-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