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rKAT射電望遠鏡渲染圖. Morganoshell/wikipedia

作者黃湘紅段躍初

在浩瀚宇宙的深處,一場持續僅幾毫秒的“閃電”悄然爆發,它穿越110億光年的時空,于2024年3月4日被地球的“耳朵”捕捉。這道來自宇宙早期的射電信號,名為FRB 20240304B,不僅刷新了人類探測到的快速射電暴最遠距離紀錄,更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窺探宇宙童年的新窗口。

宇宙深處的神秘“脈搏”

快速射電暴(FRB)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現象之一。它們是來自銀河系外的短暫射電爆發,持續時間僅有毫秒量級——眨一下眼的功夫,就能發生數百次這樣的爆發。自2007年首次被發現以來,這些轉瞬即逝的信號就成了天文學家眼中的“宇宙謎題”:它們從何而來?攜帶了哪些宇宙的秘密?

想象一下,當你在安靜的房間里聽到一聲短暫的異響,你會本能地想知道聲音來自哪里、由什么發出。對天文學家而言,快速射電暴就是宇宙中的這種“異響”,只不過它的“音量”穿越了百億光年依然清晰。更神奇的是,這些信號在穿越宇宙的漫長旅途中,會與星系間的氣體、磁場“擦肩而過”,就像信件在傳遞中留下了沿途的郵戳。通過解讀這些“郵戳”,科學家能推測出宇宙中磁場的分布、氣體的密度,甚至回溯宇宙的演化歷程。

跨越110億年的“邂逅”

2024年3月4日,南非的MeerKAT射電望遠鏡陣列率先捕捉到了FRB 20240304B的信號。這座由64面碟形天線組成的“宇宙監聽站”,擅長捕捉遙遠天體的微弱射電輻射。但發現信號只是第一步,要揭開它的身世,還需要找到它的“故鄉”——宿主星系。

研究團隊先是調動了多臺地面望遠鏡,并翻閱了大量觀測檔案,試圖定位FRB 20240304B的來源,卻一次次無功而返。直到他們將目光投向太空: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出馬了。這臺以紅外探測能力著稱的“太空巨眼”,成功鎖定了這一快速射電暴的宿主星系,并精確測量出它的紅移值——2.148。

紅移是天文學家測量天體距離的“標尺”:天體離我們越遠,其發出的光波長被宇宙膨脹拉伸得越長,紅移值就越大。FRB 20240304B的紅移值意味著,它誕生于宇宙大爆炸后僅30億年,距離地球約110億光年。這是什么概念?目前宇宙的年齡約138億年,這道信號出發時,宇宙還只是個“30億歲的孩子”,而它在宇宙中“奔跑”的時間,比地球的年齡(約46億年)還要長兩倍多。

此前,人類探測到的快速射電暴最遠只能追溯到宇宙年齡的一半左右(約70億年前),而FRB 20240304B的發現,直接將這一紀錄往前推了40億年,讓我們得以窺探宇宙更早期的樣貌。

破解起源之謎:磁星是“幕后推手”?

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它們與中子星碰撞有關,也有人猜測是黑洞吞噬物質時的“噴嚏”。而FRB 20240304B的發現,為“磁星起源論”增添了重要砝碼。

磁星是一種特殊的中子星,擁有宇宙中最強的磁場——比地球磁場強萬億倍以上。年輕的磁星旋轉速度極快,磁場劇烈變化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可能以射電暴的形式爆發。研究團隊發現,FRB 20240304B的宿主星系中,恒星形成活動非常劇烈,這意味著那里會不斷誕生大質量恒星,而大質量恒星死亡后更可能形成磁星。結合其爆發特征,科學家推測,這一快速射電暴很可能來自一顆年輕的磁星。

“這就像在考古中找到了一件帶有清晰銘文的文物,”參與研究的天文學家感嘆道,“它不僅告訴我們‘何時何地’,還暗示了‘是誰制造了它’?!比绻判谴_實是快速射電暴的主要來源,那么未來我們可以通過觀測更多類似信號,追蹤宇宙中磁星的演化,甚至了解不同時期宇宙中磁場的分布規律。

這一發現的“實用價值”:不止于仰望星空

或許有人會問:捕捉到110億光年外的信號,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事實上,基礎科學的突破往往像深埋地下的種子,起初看似無用,最終卻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從短期來看,FRB 20240304B的發現為研究宇宙早期的“重子物質分布”提供了新工具。重子物質是構成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基礎物質,但宇宙中約有一半的重子物質“失蹤”了——它們以稀薄氣體的形式彌漫在星系之間,難以被直接觀測。而快速射電暴穿越這些氣體時,信號會被部分吸收,通過分析吸收模式,科學家能“繪制”出這些隱形氣體的分布圖,解開“重子失蹤之謎”。

從長遠來看,快速射電暴可能成為未來宇宙學研究的“標準燭光”。就像天文學家通過超新星爆發測量宇宙膨脹速度一樣,遙遠的快速射電暴或許能幫助我們更精確地計算宇宙的膨脹率,甚至檢驗暗能量的性質——暗能量是推動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但其本質至今成謎。

此外,對極端天體(如磁星)的研究,能推動人類對物質極限狀態的理解。磁星的超強磁場會扭曲原子結構,創造出地球上無法模擬的物理環境,這些研究可能為材料科學、高能物理等領域帶來新的啟發。

一位天文愛好者的思考:宇宙的“邀請函”

當我第一次讀到FRB 20240304B的新聞時,最先涌上心頭的不是對數據的好奇,而是一種奇妙的聯結感。這道110億年前發出的信號,在宇宙中旅行了幾乎與宇宙本身同齡的時間,最終被生活在一顆藍色星球上的智慧生命接收到——這本身就是一首關于時間與邂逅的史詩。

它讓我想起卡爾·薩根的名言:“我們都是星塵。”而快速射電暴,或許就是星塵寫給我們的信。在這封信里,宇宙沒有用復雜的公式,而是用一道短暫的閃光,訴說著它年輕時的故事:那時的星系如何形成?磁場如何編織出宇宙的“神經網絡”?第一批重子物質如何在黑暗中播撒生命的種子?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一發現并非終點。隨著MeerKAT、韋布望遠鏡等設備的持續觀測,以及未來更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如平方公里陣列SKA)的建成,我們或許能捕捉到更遙遠、更微弱的快速射電暴。它們可能來自宇宙誕生后10億年的“黑暗時代”,那時第一批恒星剛剛點燃,宇宙的黎明才剛剛到來。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確實渺小如塵埃,但正是這種對渺小的覺知,和對未知的好奇,讓我們一次次伸出探索的手。FRB 20240304B的信號已經消散,但它帶來的啟示才剛剛開始:宇宙的故事,永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精彩,而我們,正有幸成為它的讀者。

參考文獻

Astronomers Detect Most Distant Fast Radio Burst Ever. Universe Today.

來源: 科普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