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被環境因素“推一把”的體驗嗎?
換了一套新的書桌椅,配上了很有情調的桌面綠植和鼠標墊。開始寫作后發現,自己的狀態比平常好很多,也更專注了;
調整了廚房的動線,“洗-切-炒”的步驟更流暢,能大大提升效率,于是變得更愛做飯了;
換了一個地方租房子,發現小區里有個收費實惠、下樓即到的健身房。原本從不運動的你,竟然也開始兩周三練;
心血來潮把陽臺好好布置了一下,放了舒服的搖椅和落地燈,結果意外收獲了大幅提升的閱讀時間:因為有了這個角落,很享受安靜坐著閱讀的感覺……
再來回憶一個更有代表性的場景:春節前的家庭大掃除是節日“儀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平常很難清理到的犄角旮旯,這時候也都會擦得锃亮;而窗簾、沙發套、地毯等等軟裝飾的清潔更是重頭戲,家庭成員們齊心合力,腰酸背疼,打造了一個光潔如新的家。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在剛做完大掃除的那幾天,就算是平常用完東西不歸位的、隨手放垃圾紙團的人,好像也能“暫時地”改變一些習慣,比之前更自覺維護家里的整潔,而這可能就是環境改變在起作用。
環境如何成為“隱形指揮棒”?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在某個方面正好說明了人和環境的關系,兩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著發展。當身處美麗茂盛的花園,香味濃郁的蛋糕坊,被音樂包圍的餐廳等,好的環境會提供愉悅的情緒體驗。身處這樣的環境,人自然會傾向于以平靜或是積極的方式溝通表達。反之,不良的環境會破壞人的好心情,衛生情況糟糕、混亂的居住環境往往讓焦慮變得更嚴重,長期處于陰暗缺乏光照的房子里,人有可能變得沮喪、低沉。
環境不僅帶來情緒上的改變,也會進而影響人的行為。
在日本某銀行進行的對照試驗中,臨床心理學家將員工工位分為兩組,一組保持文件歸檔有序、文具定點擺放,另一組則模擬日常辦公的雜亂狀態。三個月后,科學家對員工們的工作效率進行評估,工位整潔組的工作完成度要遠遠高于雜亂組,同時他們的錯誤率也有大幅下降。研究顯示:雜亂的環境會讓大腦陷入持續的超負荷運轉,并且造成對任務的“卡頓”,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錯誤增加。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環境與行為之間的深層關聯,在心理學領域有各種理論闡釋:
1.行為場景模型(BehaviorSettingTheory)是環境心理學的奠基性模型之一。行為場景模型認為,特定的物理環境會像劇本一樣,激活與之匹配的行為模式。例如:醫院的消毒水氣味和白色墻面會讓人不自覺放輕腳步。
2.自我決定理論則強調環境對自主性動機的支持作用。舉例來說,當健身器材隨手可得,而并非需要很繁瑣的準備工作去獲得時,鍛煉者的內在動機更容易被激發;在家居環境布置中,清晰的收納系統能夠降低家務承擔者的決策疲勞,進而提升啟動效率。
3.神經科學視角下,環境通過感官輸入直接塑造行為。例如,明亮的色彩會通過視網膜刺激傳遞愉悅信號,抑制杏仁核活動。狹窄走廊會觸發“趨避反應”,而開闊視野能激活探索欲。這些都提示了家居設計中材質、色彩的搭配對于情緒的“操控”能力。
4.生態系統理論擴展了格局:辦公桌布局(微觀環境)影響工作中的即時行為,而社區(中觀環境)、城市規劃(宏觀環境)等等,同樣影響著居民的生存狀態。有觀點認為,小區設施等中觀環境有助于塑造生活習慣,而城市規劃之類的宏觀環境甚至會潛移默化,影響人的價值觀。
主動調整環境,“推自己一把”
除了被動接受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調整生活狀態,培養新習慣。可以說,習慣養成的過程,是環境和行為影響共同作用的“雙向塑造”。
當我們想要養成/維持一個有利的好習慣時,不妨多考慮環境因素在其中起到的影響,并且有意利用這一點,很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舉例來說,希望利用碎片時間鍛煉的人,可以在辦公椅上掛條彈力帶,或是在客廳電視前面擺放一個壺鈴。希望增加閱讀時間的話,可以把在書架上束之高閣的讀物拿到沙發上或者床頭,給自己布置一個座椅舒適、燈光明亮的閱讀角也是個很好的辦法。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環境對心境的影響遠比想象中深刻,環境改變對于習慣的養成/維持/變化等等,都有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所以,當我們苦惱于一些個人習慣和情緒時(例如拖延、糾結、焦慮和抑郁等),或是希望“事半功倍”地達到某個目標時,不妨嘗試一下主動調整環境,“推自己一把”,也許改變就此發生,過程也順滑無痛。
1.方法1:心情不好?去做個掃除
心情低落或是感到焦慮時,可以試試動手整理房間。無論是打掃的過程還是清掃后整潔的環境,都能增加掌控感。試試從收拾一個小角落開始——擦拭書架上的灰塵、疊好散落的衣物、扔掉過期的雜物。這個過程實則在重塑大腦的“秩序感”。
2.方法2:調整光線、顏色和氣味
光線是無聲的情緒調節器。足夠的日照時間能改善情緒和睡眠。家居環境中選擇讓人感覺平靜、和緩的顏色,有利于創造一個輕松舒適的環境。不要忽視一些小小的嗅覺改變,例如幾粒薄荷糖或是幾滴精油,能夠在環境中起到“情緒按摩”的作用。
3.方法3:動線、收納系統提升滿意度
動線設計實際是空間引導行為。例如,將洗漱臺→衣柜→早餐臺連成一條直線,每一步驟的完成都會觸發下一步行動;這種物理銜接能大大縮短早晨出門前的準備時間,減輕焦慮,改善情緒。收納系統同樣重要,視覺上的秩序感能降低決策疲勞。
4.方法4:增加“微行為觸發器”
好看的杯子會讓人更愿意多喝水,環境中的細節可能就是改變的突破口。想堅持運動,可以把健身包放在玄關顯眼處,大腦會自動進入“出門鍛煉”模式;在書房設置“專注區”,把學習資料保持攤開,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這些“觸發器”無需刻意提醒,卻能在潛意識里種下行為的種子。
5.方法5:尊重私密空間和邊界感
確保有需求的家庭成員都有個人專屬空間,即使這個空間很小。可以通過隱私保護策略(在自己空間里的行為不被看到)、標志策略(允許所有者按自己的意愿裝飾)和權力策略(只有自己能干預的設施,例如上鎖),來加強所有者對這個空間的擁有感。有安全感的家居環境能帶來很好的情緒支撐。
參考文獻
[1]姜少凱,梁進龍.環境心理學的學科發展與研究現狀[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01):7-10.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4.01.002.
[2]格桑,從拖延到自律:用福格模型戰勝拖延癥,中國紡織出版社
[3]張月,胡振明.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情緒轉化策略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02):118-120.DOI:10.16825/j.cnki.cn13-1400/tb.2021.02.033.
[4]朱建軍.心由境造:人人都能看懂的環境心理學[J].教學與研究,2021,(08):113.
策劃制作
作者丨竇媛媛 心理咨詢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