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刷到過采耳的視頻,在可視化屏幕下看著自己的耳垢一塊塊被采耳師掏出來,那種暢快感真是既舒服又解壓。

只要在手機里輸入"采耳"關鍵詞,瞬間就可以看到各種花樣百出的采耳視頻。畫面中,采耳師們輪番使用各種工具,對耳朵進行清潔,除耳垢,整個過程既治愈又解壓,讓人看了就忍不住想預約體驗一番。

不過,采耳真的像宣傳的那樣,既能清理耳朵,又能放松、保健嗎?事實上,它可能遠比你想得更危險。

新聞報道

據極目新聞報道:武漢一男子鐘愛采耳,每個月都要去采耳店享受幾次,且都會選擇有耳浴的套餐,沒想到這個愛好竟導致他耳朵里長出了一團團的“蘑菇”。

41歲的唐先生,最近感覺左耳又濕又潮,瘙癢難忍。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其耳道內有很多黃白色的分泌物,還有真菌絲,看上去就像長滿了白毛一樣。經過醫生診斷,唐先生患上了真菌性外耳道炎。而疾病誘因竟是唐先生經常在外采耳。

鄭州民生耳鼻喉醫院門診部張思葉主任提醒:頻繁采耳會破壞耳道內環境出現耳道損傷誘發真菌感染。真菌性外耳道炎是一種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耳部疾病,通常與潮濕、溫暖的環境有關。比如,采耳、游泳、潛水、沖浪等導致耳朵進水,這些不當的生活方式為真菌感染提供一定的有利條件,進而誘發感染外耳道炎。

其實,大多數人不需要頻繁掏耳朵。

很多人家里都常備棉簽、挖耳勺,甚至還會購買各種專業掏耳工具。每當耳朵發癢或有堵塞感時,就忍不住想掏一掏。

但事實上,耳朵里的"耳屎"——醫學上稱為"耵聹",并不是廢物,而是耳朵天然的守護者。

人體的耳部結構由里到外依次是耳蝸、鼓室、外耳道和耳廓。我們的外耳道會自然分泌一種抗菌、防水的蠟狀物質,它能有效阻擋灰塵、小蟲進入耳道深處。同時,這種略帶酸性的分泌物還能保持耳道干燥,抑制細菌和真菌滋生。多項研究都證實,耵聹具有天然的抗菌作用,是耳朵重要的保護屏障。

所以,過度清潔耳朵反而可能破壞這層天然防御。除非出現不適癥狀,否則耳朵其實不需要我們頻繁清潔。

有人可能會擔心,如果不清潔耳屎,耳屎越積越多會堵住耳朵,最終造成耳道堵塞、聽力下降。其實不用太擔心!

雖然確實有人會出現"耳屎堵死"的情況(醫生叫它"耵聹栓塞"),但大多數人耳朵都有自潔功能。平時吃飯、說話、運動時,耳屎自己就會慢慢自行排出。

對許多人來說,掏耳朵確實是一種習慣,如果實在想掏耳朵,要注意這些:

首先,掏耳朵別太頻繁,畢竟耳屎會在我們正常的咀嚼、運動中被排出。耳朵癢了或明顯堵了再掏,平時不用管它。

其次,選擇對工具,很多人愛用棉簽,但其實使用棉簽很容易把耳屎往里推。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多數是干耳屎,相比于棉簽還是挖耳勺更合適。但是需要注意,別掏太深,小心傷到鼓膜!

有一些人,的確是要需要及時掏耳。

比如:經常游泳洗澡耳朵比較容易進水的人或者天生耳道窄、耳屎排出不暢的人。

這類人如果出現耳朵發悶、聽力下降甚至頭暈,千萬別自己動手掏,最好去醫院讓醫生查清楚是什么情況,醫生會用專業方法幫你安全清理。

另外,小朋友耳朵還沒發育好,老人耳道比較松弛,他們的耳屎不容易自己排出來。這種情況也要找醫生處理,別自己隨便掏哦!

張思葉主任提醒大家:

采耳雖舒服,但風險也不小。

大家一定不要頻繁清潔耳道。

采耳后,如感覺耳癢難耐、耳脹、流清水或黃水,或者偶發耳痛、耳鳴,或者洗完澡后耳朵進水,感覺不舒服,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我們的耳朵很嬌氣,清潔一定要適度哦。

來源: 鄭州民生耳鼻喉醫院公眾號